![期刊架位号[6635] 期刊架位号[6635]](./W020250511487138165692.png)
三餐四季,纸短情长,一年又一年,2024甲辰龙年刚过出一点感觉,2025乙巳蛇年已经到来。但转念一想,时间就是个虚妄的概念。“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让上海生机再现,大生动了一回。人们开始集体怀旧,不断回忆30多年前的上海。除去回忆滤镜的20世纪80、90年代的上海,没有王家卫镜头下的美拉德色,没有流光溢彩,没有汹涌浮夸,却是经济、文化、消费、情绪曲线外放且高亢的。1994年,东方明珠的亮灯,内环线的建成,地铁一号线的通车,金茂大厦桩基工程的顺利竣工,是上海活力、朝气、鲜活、发展的具象。
三十年浦西,三十年浦东,上海的城市重心——滚滚黄浦江流过多少人的心河。我觉得,那个令人怀念却也不愿重返的时代,用当时的眼光看,是繁花时代,用现在的眼光看,是白银时代,离黄金时代还有点遥远。
2024年的最初几个月,约聚吃泡饭是上海时尚的社交方式。饭局的尾声常常是一份“繁花泡饭套餐”;更别致的是,主人安排一锅泡饭,客人各拎一份精致咸货、酱菜、腐乳,显得格外与时俱进。“繁花泡饭”甚至流行到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华人聚集的国家。
那阵子“人来疯”是有逻辑的,因为电视剧《繁花》为中年倦怠的上海带来了生机。什么是生机?生机就是四下张望,还能看得到些新的东西。
2024年的热门影片里,年初的《热辣滚烫》和年底的《好东西》我都不太“感冒”。
在我看来,《热辣滚烫》十分脸谱化,整部电影的时间我都在等待看一身腱子肉的贾玲出现的那一刻。我觉得贾玲只是感动了自己,以及少部分相信“鸡汤”和“画饼”的人。
而《好东西》像多个场景下的脱口秀,用力不当,很不上海,硬撬撬(沪语,意为生硬)的。导演的前作《爱情神话》是真诚的——当然主要归功于监制、主演徐峥的功力,而《好东西》就开始“指点江山”“指手画脚”了。不过剧情设置里女主角铁梅和得一手好面以及结尾处的焖面,还是可圈可点。山西的面食可不是浪得虚名,擀、压、揪、削、搓……不同工序制作出不同样式和口感的面食,有108种之多。
当然这两部电影的目标受众,也许并不是我这样的上海人。在目前阶段的我眼中,最强大的女性力量在于温柔、和解和祛魅。
2024年,上海的文化活动依旧很多,尤其在暑期以后。
有一周很高频,7天之内,我担任了4次文化活动嘉宾,好友说:“上海文化活动之多,文化人都不够用了。”我所在的一个“一周一会”群聊,以沪上活跃文化人和时髦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体,几乎每周末都有好几位群友穿梭于官方讲座、直播和城市漫步等项目中。
这可能也是我热爱上海的理由,上海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上海旅游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统战文化周、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以及各种新书、新片、新展首发……
而与热烈的文化氛围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平淡的夜生活。某天晚上我坐着网约车,从静安区到位于长宁区“哥伦比亚生活圈”的我家,穿行在上海“梧桐区”地段。不过才21点30分,马路上已经很安静,行人寥寥,四下清寂。司机说他在上海开了一年多网约车,发现人少了很多。司机还在担心无人驾驶出租车会抢了他们的饭碗。他说,接下来他要去北京开网约车,上海赚不到钱,苏州也赚不到,杭州还行,他想去北京碰碰运气。
这一年多餐饮模式也在发生嬗变。很多熟悉的餐馆闭店。火锅、烧烤、小龙虾在年轻人眼里似乎过气了,取而代之涌现了很多日咖夜酒、早午餐等业态的轻餐饮。
这可能也是我热爱上海的理由
上海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上海旅游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上海市民文化节
上海统战文化周 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
以及各种新书 新片 新展首发……
城市漫步风起上海
上海四季分明
马路有风情 建筑风格多元 步行友好
且这几年大众传媒方式的变化
手机的高频使用
让城市漫步
有了沉浸式呈现的可能
车路过黑漆漆的宝庆路转角至百富勤广场时,我突然想起楼上那家早已消失的音乐秀场有我青年时代很多夜生活的记忆。还有当年西郊和虹桥地区的钢琴吧,它们均已消失在大上海。当年的音乐仿佛还在耳边,却一晃过去了20年。
二
在我的2024年中,咖啡、城市漫步、统战,是除了本职工作和写作外,工作生活化模式的3个关键词。
前不久去北京出差。下午办完正事,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正是可以歇歇脚、发发呆、“刷刷”微信的咖啡时段。也许是记忆偏差,我记得之前雍和宫大街上有一家星巴克,这次怎么也找不到了。胡同里也没找到咖啡馆。有卤煮店、爆肚店、烤串店、网红肥肠店、牛肉面店、烟杂店……却没有咖啡馆。
又一日,友人来约我吃晚餐。我们从建国门外大街徒步到国贸二期,“帝都”最繁华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建筑恢宏,横平竖直的马路是上海马路的2倍宽,但咖啡馆的密度在我这个“魔都”人眼中很低。我一路走一路想,如果只能选一样东西喝,可能北方人喝酒,南方人喝茶,上海人喝咖啡。习惯了有9553家咖啡馆和不计其数的便利店的上海生活,去哪儿都觉得少了点咖啡香。
其实北京的咖啡馆并不少,可能因为城市太大、太宏阔了。我了解到,在《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中,主要城市咖啡门店数据显示,广州、北京、深圳、成都分列中国的2~5位。
城市漫步风起上海,上海四季分明,马路有风情,建筑风格多元,步行友好,且这几年大众传媒方式的变化,手机的高频使用,让城市漫步有了沉浸式呈现的可能。我也受邀拍过几个街区漫步的长直播,从30分钟到90分钟不等。
同时,城市漫步也开始承载意义,叠加各种功能,比如“城市漫步+文化”“城市漫步+美食”“城市漫步+电影”“城市漫步+统战”……
这几年,统战很忙。
2024年盛夏的上海统战文化周,上海全市有49项统战领域的重点主题活动,旨在“团结向未来”。一些著名大学和政治学院,都开始招收统一战线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随着国内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要,国际统战工作也提到了时代面前。
曾和好友们说,我发现上海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统战的历史。在上海,乘坐地铁至新天地、淮海中路、四川北路等地,都会听到报站名前的介绍: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内的进步文化进一步向南方倾斜、汇聚。上海在那时已成为南下文化人和进步知识分子、海归知识分子的重要汇聚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都市文化和红色启蒙的内在张力不可小觑,革命性与现代性的交织融汇,给红色启蒙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我想,《千里江山图》可能只有在上海才能更充分演绎和被理解。
从大环境来看,不论体制内外,2024年依然非常卷。这种中年倦怠的氛围可能还会持续,鲜衣怒马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至少还可期待中年雍容。
这几个月,我开始用手机记录流水账,这同样也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意义。我觉得看一个人如何度过一天,他基本就是如何度过一生。做个心定的人,不为锦瑟迷,不为流年欺。人本自具足,一切都应刚刚好。
我和我的大多数朋友都有着家国蒸蒸日上的集体记忆和一些古朴而固执的价值判断。不过中年的我们,业已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风格,知命不惧,日日自新,不会在记忆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前不久,刘家昌病逝,琼瑶离世,《情书》中的“藤井树”——中山美穗离世,这些种种,都像一个预言,象征了一个罗曼蒂克时代的落幕。我曾一度感觉他们会是永生的,尤其是琼瑶。
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我开始重温少年时代废寝忘食看过的琼瑶小说,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和缺憾。
我依然喜欢在武康大楼喝咖啡与漫步。这季节,点一杯冬季特饮,有生姜、柚子、小青柠,暖暖的,足以慰风尘。人有时是太寂寥了,必须找到一些移情的载体。比如村上春树小说中那个深夜独自驾车去海边的男子,那种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抒发的孤寂,唯有深夜微醺时面对的大海才能懂得。
让人意难平的人与事,有时并不真正存在。他可能只是一堵无辜的白墙,被你狂热地,把你心里最向往的剧情,全部在他身上投影了一遍。
有那么多人热爱武康大楼,除了打卡和移动社交媒体传播的功能,对于本地中年人来说,原来它可能就是那堵白墙啊。
不久前我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做了个讲座。讲座倒是寻常,不寻常的是意外收到仅一面之缘且7年未曾谋面的“85后”型男读者的鲜花,落款是“‘1元好友’kk”。更不寻常的是他神龙见首不见尾,连照面都没打,就去了停车场,有点像东野圭吾小说里的人物。
等我说“来都来了,为什么不见一面”时,他说了一句经典有力的话“:2025年了,流行虚拟一点的关系。”
让人意难平的
人与事
有时并不真正存在
他可能只是一堵无辜的白墙
被你狂热地
把你心里最向往的剧情
全部在他身上
投影了一遍
(《食品与生活》2025年2期 [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