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有一种减肥方式,叫控制情绪性进食(2025/5/20)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3203]

  文/ 晓林

  “吃得那么胖,学习压力那么大,成绩那么糟糕,她怎么高兴得起来!有时候,她一边流泪一边鼓着腮帮子大嚼,那样子特别招人心疼。”

  说起成瘾行为,人们很容易想到吸毒、饮酒、吸烟、上网,很少有人知道吃喝也可以成瘾。事实上,吃喝不仅可以成瘾,而且后果更严重,孩子更容易中招儿。

  高二女生小童身高1.61米,体重88公斤,是名副其实的胖姑娘。她惊人的饭量是同学们的谈资,据说她一顿能吃下2只烧鸡,巨无霸汉堡包一顿能吃下4个。

  小童曾多次下决心减重,运动、节食、服药、针灸,各种方法都尝试过,全部半途而废。

  “这孩子没毅力!”小童的妈妈谢女士来咨询时说,“其实每次减重都挺见效,最显著的一次是半个月减重4公斤,但她总是坚持不下来,只要心情不好,她就忍不住大吃大喝,于是前功尽弃,体重双倍反弹。您有办法增强孩子的毅力吗?”

  交谈中我了解到,小童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初中毕业才回到谢女士身边。在姥姥家,小童享受了十多年的零食自由,糖果、薯片、辣条、瓜子、腰果、果冻,想吃就吃,不限时不限量,吃得白白胖胖。姥姥很自豪,认为孩子吃得白胖就是养育成功的标准,于是想尽办法给小童开胃。

  “小童的胃口其实并不好。”谢女士说,“她从来不说什么东西好吃,也没有特别偏爱的食物,只是夹起面前的食物往嘴里塞,像是在惩罚自己似的,所以,我感觉她不对劲儿。”

  我问:“小童暴饮暴食的时候心情如何?高兴还是难过?”

  “难过。”谢女士十分肯定,“吃得那么胖,学习压力那么大,成绩那么糟糕,她怎么高兴得起来!有时候,她一边流泪一边鼓着腮帮子大嚼,那样子特别招人心疼。”

  经过与小童两个多小时的交谈,辅以压力和焦虑量表测试,我诊断她患有情绪性进食障碍。

  小童这样描述情绪性进食的失控感:“我只是吃,越来越快地吃,我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东西好不好吃,只是在重复咀嚼、吞咽的动作。”

  情绪性进食,顾名思义,就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没有节制地吃东西。生活中,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在别人看来,疯狂吃东西的样子就像是在过瘾。

  心理学认为,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拼命进食,食物就不再是解决生理饥饿的粮食,而是被当成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用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科恩的名言来描述最适当:情绪性进食不是因为肚子空,而是因为心里空。

  “我好像也有这样的习惯。”谢女士说,“跟老公生气的时候,我撕开一包薯片,不知不觉就吃完了,不过瘾,就再撕开一包……第二天打扫卫生时,看着沙发旁边花花绿绿的包装袋很惊讶:这都是我吃的吗?请问,为什么人有消极情绪的时候要拼命吃东西?”

  我告诉她,小童的情绪性进食与生活习惯有关。她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糖果、饼干、果冻是作为奖励发放的,于是这些零食就和好心情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条件反射。长大以后,小童只要不开心,就想通过吃零食来重温曾经的开心时刻,借此让自己变得开心。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或对孩子管得较严,不允许孩子吃零食,孩子的欲望被压制,产生心理上的“饥饿情结”心情不好时,会用疯狂进食这种冲动行为来宣泄消极情绪。小童多次下决心减重,无论是运动还是节食,都是在逼迫她克制进食欲望,遇到考试成绩不佳或同学嘲笑等烦恼时,她就会自我放纵,无节制地进食,致使前功尽弃。

  对小童来说,情绪不好时疯狂进食是很爽快的行为,但后果非常糟糕。

  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体内的皮质醇上升会让人们更渴望高热量的食物,因此,高糖、高油食物往往是进食的首选。于是,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心理上的失控感也随之而来。这种失控感会降低我们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

  小童这样描述情绪性进食的失控感:“我只是吃,越来越快地吃,我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东西好不好吃,只是在重复咀嚼、吞咽的动作。”

  身体发胖让小童苦不堪言:“同学们嫌我胖,私下叫我‘北极熊’;跑步时我总是落在最后,有个男生最可恨,嘲笑我‘尾大不掉’;班会上做防校园霸凌教育,放学后女生们争先恐后跟我一起走,说这样有安全感。这不是埋汰人嘛!”

  不可否认,吃东西是一种相对容易执行的、成本较低的解压方式。然而,当吃东西成为小童应对消极情绪的主要方式时,她就陷入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大吃大喝就瘦不下来,瘦不下来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再大吃大喝……

  谢女士说:“每次说到小童减重,她的姥姥就反对,说能吃能喝是福气,吃得下就表明身体需要。请问,怎样区分生理饥饿和心理饥饿?”

  我告诉谢女士,心理饥饿有以下4个特点,与生理饥饿迥然不同——

  1.突然性更强

  心理饥饿说来就来,而且势不可挡,非常紧迫;生理饥饿往往是缓慢到来的,进食冲动不强烈,也不需要立即满足(有低血糖等病理反应除外),一旦被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吸引,人会暂时忘记饥饿,甚至出现“饿过劲儿”的情况。

  2.只渴望特定类型的食物

  出现心理饥饿时,人们会强烈渴望吃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喝含糖饮料,有放纵、自我糟蹋的意味;生理饥饿则是以充饥为目的,除适当的口味选择外,对食物种类不挑剔,会选择相对健康的蔬菜、水果等。

  3.往往盲目进食

  心理饥饿会导致不停地吃东西,机械性地往嘴里塞食物,而且不会因为吃饱就停止;生理饥饿会品尝美味,吃饱就停止,而且会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

  4.通常会导致后悔、内疚和羞耻

  因心理饥饿导致的暴饮暴食通常会导致后悔、内疚和羞耻,因为进食者知道自己不该吃那么多,只是无法克制自己;因生理饥饿而吃东西只是为了满足身体正常的热量和营养需要,不会让人产生后悔、内疚和羞耻。

  小童很喜欢这种边聊天边品尝美食的辅导方式,她说自己在重新学习吃饭,以前暴饮暴食简直是对食物的不尊重

  应谢女士的要求,我对小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辅导,目标是戒断情绪性进食,将体重减至70公斤左右。辅导的主要内容如下:

  1.认识和觉察情绪

  应对情绪性进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和觉察自己的情绪。我要求小童,有进食冲动时,要先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我如此强烈地想吃东西,到底是饿了还是消极情绪在作祟?如果是消极情绪在作祟,它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自我询问,学会分辨生理饥饿和心理饥饿。如果是前者,可以适当进食;如果是后者,就要努力克制进食的冲动。

  2.寻找宣泄消极情绪的健康方式

  消极情绪不会自行消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宣泄方式,否则一定会给人造成负面影响。比起疯狂进食,健康的宣泄方式有很多,比如听音乐、运动、冥想等。

  运动能够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与进食带来的效果类似,但对身体有益。考虑到小童体重过大,运动不便,我邀请她参加咨询中心每周三下午的公益瑜伽课,从轻柔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跑、游泳、登山等高强度运动。仅仅20天,她的体重就减轻了5公斤。

  冥想也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法。每天花一小时时间进行冥想,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感觉,可以达到平静内心、增强情绪掌控能力的目的。

  此外,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助于转移注意力。绘画、阅读、听音乐等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忘却烦恼,减少对食物的依赖。

  3.正念饮食,学会好好吃饭

  这是我辅导的重点。小童习惯了情绪性进食,很少关注食物本身,而正念饮食,就是把她从消极情绪中拉回来,将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

  在心理辅导规程中,“正念”是一种集中注意力感受当下的思维方法。正念饮食,简单来说就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吃这件事上,和情绪性进食时的疯狂咀嚼是相反的进食方式,因而能有效帮助小童减少情绪性进食,更好地控制饮食。说白了,正念饮食就是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小童有抵触情绪,“我都17岁了,难道还不会吃饭吗?”

  “那可不好说。”我不动声色,从冰箱里端出两份提拉米苏蛋糕,和她一起品尝。

  在轻柔的音乐和午后温暖的阳光中,我们吃着蛋糕,我不时问小童一个问题,引导她把注意力集中在蛋糕上。

  “蛋糕味道怎么样?猜猜食材都用了什么?对,有饼干碎粒和鸡蛋。还有什么?是不是有淡淡的奶油香味……”

  “蛋糕的温度是不是太低了?刚从冰箱里拿出来时可能会冰舌头,现在是不是好多了?快吃吧,过一会儿它可能会融化。”

  “咀嚼饼干碎粒时,你能听到美妙的声音,让人食欲大增,但那种声音是从你的口腔直接传送到鼓膜的,和我听到的不一样,要不要我用手机录下来放给你听?对了,你知道吃黄瓜和吃苹果的咀嚼声有什么不同吗?”

  小童很喜欢这种边聊天边品尝美食的辅导方式,她说自己在重新学习吃饭,以前暴饮暴食简直是对食物的不尊重。

  辅导进行到一个半月时,我让小童每天只在三顿饭时进食,其他时间只喝水,不进食。她很艰难地服从,渐渐地适应了,但还是感觉饿。

  我要求小童,每顿饭要定量,而且要有仪式感。先把全部食物摆放在一个盘子里,郑重地端到桌子上,然后坐下来吃,小口慢嚼。其间,要用正念饮食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每吃完一口就问自己一次“我吃饱了吗”

  辅导结束时,小童的体重降至72公斤。随后半年,她的体重一直缓慢下降,最后停止在58公斤,成为学校的瘦身达人,很多体重超标的同学找她取经。据说,她教会了很多同学正念饮食的方式。

  【编辑:彤】

     (《妇女生活 现代家长2025年3期 [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