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考古才不是持证盗墓(2020/11/09)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5776]

  飞碟王子 

  最近,央视的一档综艺《国家宝藏》刷屏​‍‌‍​‍‌‍‌‍​‍​‍‌‍​‍‌‍​‍​‍‌‍​‍‌​‍​‍​‍‌‍​‍​‍​‍‌‍‌‍‌‍‌‍​‍‌‍​‍​​‍​‍​‍​‍​‍​‍​‍‌‍​‍‌‍​‍‌‍‌‍‌‍​。 2500年前的编钟,穿越无数战乱的石鼓……27件国宝样样引来观众疯狂盖章​‍‌‍​‍‌‍‌‍​‍​‍‌‍​‍‌‍​‍​‍‌‍​‍‌​‍​‍​‍‌‍​‍​‍​‍‌‍‌‍‌‍‌‍​‍‌‍​‍​​‍​‍​‍​‍​‍​‍​‍‌‍​‍‌‍​‍‌‍‌‍‌‍​。 我们敬佩古人们的智慧,钦佩传承者们的坚守,感慨于华夏的千年历史,骄傲这是只有中国才能做成的恢弘巨制​‍‌‍​‍‌‍‌‍​‍​‍‌‍​‍‌‍​‍​‍‌‍​‍‌​‍​‍​‍‌‍​‍​‍​‍‌‍‌‍‌‍‌‍​‍‌‍​‍​​‍​‍​‍​‍​‍​‍​‍‌‍​‍‌‍​‍‌‍‌‍‌‍​。 这么多国宝重见天日,诉说着前世今生,你还认为考古是“持证盗墓”,干的全是“刨人祖坟”的勾当吗? 

  考古是个过程第一的科学,和简单粗暴只求结果的盗墓相比,一个是自由恋爱,一个就是强抢民女。 在考古队眼中,每层土地蕴含着不同时代人类的活动轨迹,是要一层一层拨开的。 而且,文物的位置、相互关系等也要记录在案,否则就很难保证出土文物时代信息的准确性。 被盗的国宝可能会卖上大价钱,但如果它是由考古队员发现,或许会改变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 在曾侯乙墓发掘出镂空多节玉佩之前,人们以为活环技术出现于乾隆之后,而这项发现把时间往前推了整整两千年。 

  此外,考古工作者视如珍宝的东西可能会被盗墓贼不屑一顾。 记载了从黄帝到魏襄王两千多年历史的竹简,就曾被盗墓贼当成火把。 他们在意的是古件儿值不值钱,而不是想搞清楚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留下了什么样的东西。 对考古者来说,过了几百年才入土的传家宝,有时还不如一同出土的烂陶碎瓦更有价值,因为它们更能还原当时的主流审美和生活场景。 

  虽说过程、目的各有不同,但很多人却认为考古和盗墓就是“公家”和“私人”的差别。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考古工作很少会主动发掘墓葬,主要是跟在盗墓贼后面,或是赶在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抢救性勘探和发掘,是为了在最小程度的破坏下,给墓葬最大程度的保护。 

  如此小心谨慎地研究过去的一砖一瓦,有什么意义? 考古的重大发现往往可以纠正或补充现有的史书资料,就像李泽厚先生所说:“物之所言比言之所言更有力。 ”正史中的海昏侯荒淫无道,但他墓葬的布局和藏书又能让人对他的形象产生新的思考。 只有当考古发现的地下材料与史书等能够相互印证时,才能确定一段历史、一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考古也让所谓的“口说无凭”有了实锤。 国外的历史学家曾经不承认中国有商朝,甚至认为华夏文明来自中亚。 直到陆续发现了甲骨文、青铜器、早期的都城遗址,才证明我们的历史不是吹来的。 也就是有这样一次次的考古发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实打实地建立起来。 

  考古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哪来”,也让消逝的历史复活,启示当代。 罗马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帝国崩溃,玛雅的血祭文化让文明衰亡……考古能让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要到哪里去。 

  摘自微信公众号“飞碟说” 

(摘自《视野》 2020/21) 期刊架位号[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