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习经堂】《古文观止》选讲系列课程——《师说》精讲
发布时间:2023-05-14

  2023514日下午14:00,在金陵图书馆一楼105教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教师、建邺区优秀青年教师姚远老师为“习经堂”国学培育班的学员和家长们他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师说》精讲课程。

   

  《师说》是唐代中期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姚远老师首先为学员们介绍了文章的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历任潮州刺史、吏部侍郎等职。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世颇具指导意义。

  接着,姚老师对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说明。《师说》创作于韩愈在京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之时,他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完全看不起教书之人,甚至在士大夫阶层中还流传着及不愿求师,又 “羞于为师”的观念。于是,韩愈便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了这篇澄清“求师”和“为师”误区的文章。

  姚老师一边阐释字义,一边为孩子们分析文章结构。整篇文章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中心论点,利用三个连续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并以孔子为例,以古代圣人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以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点明文章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懂得了“尊师重道”的道理,也对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更加了解。

                                                                                                (文/编:蒋倩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