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金陵图书馆和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以“2013年天文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为契机,特邀国家天文台西部选址大队长、太阳物理学家刘煜研究员做客“金图讲坛”,为广大南京市民及天文爱好者讲述“国家天文台西部选址的故事”。
从刘煜研究员的口中我们得知,目前,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的建设已经在筹备之中。据他透露,未来的巨型太阳望远镜主要方案为口径8米,有效聚光面积22平方米。在综合性能上大大超越计划中的美国和欧洲的4米太阳望远镜,将成为世界上空间分辨率和偏振测量灵敏度最高的太阳光学和红外望远镜。“如此大的望远镜只有安置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才能有效地利用起来,任何一个优秀的望远镜如果放在错误的地点,它的效果就会打折,失去它的意义,以至于废弃。”刘煜研究员无奈地说道。
接下来,刘煜研究员还向大家阐述了太阳望远镜选址的条件。他认为首先需要有优良的大气稳定程度,即“视宁度”;其次为优良的大气透明度;再次,较小而稳定的风速。而这些只是基本要求,一个地点的海拔也必须考虑在内,厚厚的大气本身就是一个障碍,站点建立的越高,便会减少一些大气影响。而对于选择点的日照数,他认为必须要有2500个小时,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天要有七个小时左右的日照,对晴天率要求很高。
在讲座过程当中,刘煜研究员还一边以图片的方式向市民展示西部的地况地貌,一边讲述了选址过程中遇见的重重艰险。他告诉大家,在最近两年里,他和他的伙伴们走遍了我国西南各个备选点,在西藏海拔5000米左右的地带不断寻找。每到一个地点,他们或徒步或驾车,曾数次与死神擦肩。泥石流在他们车前滚过,夹杂的巨大石头摧毁了它们前面的车辆,他们却侥幸躲过;道路不熟,经常陷在雪地之中,等待救助一等就是一夜。在2011年10月份,观测队负责开车的队员,在西藏阿里地区,突然嘴唇发紫、呼吸困难,最后只能由附近的铲土车送往医院,最终脱险。一次次的奔波,对地点进行筛选测试,由最初的40个备选观测站点,如今渐渐确定为三个点。他告诉听众们,目前比较理想的几个点在藏南地区、阿里一带,如班公湖以及扎日南木错,具体确定则要再根据观测数据来定。
讲座结束后,有市民提问“为什么不将站点选择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刘煜研究员直爽的回答到:“南京海拔低、雾霾重,不在考虑之列。”
如今,作为国家天文台西部选址大队长的刘煜研究员常驻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川藏滇一带四处游走,他和他的伙伴们可以说是被派出的游骑兵小分队,探索选址。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在西部选址顺利,能尽早为即将建成的巨型太阳望远镜找个合适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