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安全保障,低空经济才能平稳、有序、高效发展。
8月13日,四川乐山,三名游客在沙湾区美女峰景区违法试飞无人机,因失控无人机坠落至铁路路基并引发明火,导致列车行车中断253分钟,造成损失约19万元。
今年以来,安全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提出,低空经济应遵循“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前提下,稳妥推进低空消费的发展。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因地制宜健康有序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没有安全就没有低空经济,没有规模就没有低空经济。有了安全保障,低空经济才能平稳、有序、高效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新军说。
提升执法效能
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无人机爱好者李某为获取更多网络流量,操控具备远程高清摄像功能的无人机,非法拍摄部队机密并发布于其个人社交平台,被判处有期徒刑。
2024年9月11日,天津滨海机场,“黑飞”无人机影响飞机正常起降,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数千名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2025年,游客张某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围墙外操控无人机擅自飞入禁飞区,大理市公安局对其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及周边空域,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以及其他有相关规定的空域应当划设为管制空域。管制空域范围以外的空域为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飞空域。
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应当取得相应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所谓“黑飞”,指未获取合法飞行资质、未进行实名登记或未经空域使用申请与审批的单位或个人,私自操控无人机进行飞行活动。
“黑飞”无人机可能盘旋在机场铁路周边,甚至突破禁飞区,触碰国家安全的红线……一边是技术进步解锁的新鲜体验,一边是无视规则带来的安全风险,严打“黑飞”势在必行。2024年1月1日前,“黑飞”通常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扰乱公共秩序”条款进行处罚。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首部针对无人机管理的专门行政法规,该条例对飞行审批、空域管理及安全规范作出系统性规定,特别明确了公安机关的相关职能。2025年6月最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管理作出进一步规定,将“黑飞”等行为增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情形。
治理“黑飞”,既要完善法规,也要不断提升执法效能。湖州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创新构建立体监测感知网,运行智能预警分级响应机制,实现从“人力追踪”到“数字制导”的跨越式升级。目前,该区共搭建感知基站26个,实现全域信号100%覆盖。
据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出厂时有一个SN码,飞手到公安部门登记时,SN码被录入管控平台,相当于给无人机办了“电子身份证”,并建立了与飞手的关联。今年5月以来,已有300余架注册无人机办理“电子身份证”,飞行轨迹、高度、速度等数据实时上云。
在巡特警大队的无人机一体化管控平台上,南太湖新区辖区无人机飞行点位一目了然。平台通过贯通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数据,实现对低空安全的“飞行要素一屏掌控、服务申请一站通达、响应处置一键闭环”。
警报!检测到无人机信号!”2025年4月的一天,西北某特高压换流站安防监控室内,云翔哨卫无人机无源探测系统突然发出预警。
此外,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还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融合共治体系,组建由民警、物业、行政执法人员、无人机爱好者组成的低空安全观察员队伍,对辖区无人机持有者进行全面排摸,并创新推出“在线登记”平台,方便飞手就近备案,提高管理效率。
除公安外,其他监管部门之间也需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飞行、用户等数据要及时流通共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控制系硕士生教师张超建议,民航、公安、市场监管、工信等多部门要加大协同配合,推进无人机设计生产、适航与质量管理、实名登记、人员资质、空域和飞行活动管理、违规飞行处置等数据在管理部门间的共享共用,通过建设低空飞行智能监管平台,避免出现监管漏洞。
升级反制技术
“警报!检测到无人机信号!”2025年4月的一天,西北某特高压换流站安防监控室内,云翔哨卫无人机无源探测系统突然发出预警。值班员小王立即启动响应程序,系统自动锁定信号源方位——换流站东南方向3.2公里处,一架无人机正试图逼近核心设备区。
小王随即启动联动预案,操控部署在站区周边的云翔反无人机无线电主动防御设备。该设备通过发射低功率导航诱骗信号,迫使无人机悬停并触发返航程序。从发现到处置,全程仅用时3分钟,无人机最终在站区外安全迫降,由安保人员现场控制。事后调查显示,该无人机为附近村民违规拍摄所用,因及时介入,避免了可能引发的电网安全事故。
该特高压换流站作为电力系统关键基础设施,采用了云翔智能低空安防解决方案,部署了包括无人机无源探测、察打诱一体等多型设备,大幅提升了全天候、多手段的低空安全防护能力。
随着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低空安全领域更加依赖智能化、精准化的反制技术。
“目前,低空安全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无人机违规飞行;二是无人机自身不稳定,或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翔”)总经理陈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比如,私人组装的无人机、穿越机等飞行器,技术性能未经审核,极易发生故障。很多人觉得日常见到的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以为掉下来也没事。事实上,无人机坠落的危害远比想象中大,尤其是在高压电、机场、铁路等电磁环境复杂区域。”
瞄准无人机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两个方向,云翔把军工领域积累的尖端电子对抗技术转化为服务低空安全的解决方案,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安防体系,在国防安全、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城市智慧管理三大核心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陈岭介绍,空防方面,云翔的反制技术可以有效应对“低慢小”无人机威胁,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天防方面,云翔无人机采用新一代授时安全防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为电力、通信、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提供主动防御,确保国家重点单位的时间同步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地防方面,通过多设备组网形成“地面-地下”立体化防御体系,实现对人员、车辆、机器人、机器狗等地面威胁目标的全自动探测、取证与处置,打造无人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地面安防解决方案。
“在这些场景中,我们的核心产品——扩跳一体干扰穿越机设备,是云翔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当前防御FPV穿越机(First Person View,指短时能穿越各种障碍的高速度、高机动性、通常由爱好者采购配件组装的小型无人机)最有效的技术手段。”陈岭说。
当前,在各类低空威胁中,受到大量爱好者追捧的FPV穿越机,已成为最棘手的安防难题之一。FPV穿越机以160km/h以上速度飞行,最高速度可达到268km/h,具备低空突防、信号跳变、抗干扰性强三大特征。针对FPV穿越机,传统反制手段面临三大瓶颈:雷达探测基本失效、无线电干扰低效、响应速度不足。
云翔自主研发的扩跳一体干扰穿越机设备,采用第三代“先侦后扰”技术,通过AI动态解析无人机通信协议,实时解调数传信号并实施精准干扰。其有效防御距离达市面普通设备的3倍以上,解决了传统反制设备对穿越机“看不见、拦不住”的难题。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低空飞行就会和现在的汽车行驶一样普遍。”
为全面提升低空领域安全防控能力,中央空管委于2025年4月印发专项措施,明确将无人机反制技术纳入全国低空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构建“技术防控+制度约束”的立体化监管模式,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云翔正在构建的城市低空管理协同平台,集成了态势感知、告警中心、目标管理、无人机指控、无人机管理、执法处置等多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智能联动。这种系统化的安防体系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低空安全保障,满足城市低空管理、重大活动低空安保等多场景需求。”陈岭说。
多元场景探索
近两年,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代表的城市空中交通(UAM)引发业界和公众高度关注。
为推进eVTOL商运探索,2023年12月,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在深圳宝安区启用。2025年1月,智能化城市空中交通展示(体验)中心在深圳罗湖区启用。
“低空飞行器的发展正在重塑城市空中交通发展形态。未来,人们乘坐低空飞行器即可实现从A点到B点的通勤。”上述两中心运营方——深圳博领鹏城之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梅介绍,公司目前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布局运营中心,陆续开展eVTOL测试飞行。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城市空中交通(UAM)更类似于地面交通,而非高空飞行的民航。地面交通的发展伴随着对安全难题的一次次突破;同理,低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完善法规和产业支撑来逐步推进。
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城市先行者,深圳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将低空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通过严格的空域划设和审批调度,以及构建数字化物理基础网络体系和低空智慧监管平台等措施,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技术验证和场景探索预留了空间。
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低空领域专项法规。条例创新提出了产业发展和低空飞行的协同机制,对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低空飞行服务等方面作出规范,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深圳盐田区在硬件体系上领跑全市,当地已开通多条低空航线并建成全国首座UAM立体交通综合保障中心,未来拟建全球首个多机型融合飞行示范区。在运用场景方面,国内首套“空中出租”UAM运营系统在盐田区上线,大湾区首条UAM游览航线“山海盐田”启航,空中物流、城市公共服务等多类示范应用也已常态化运行。
大量的场景应用带动深圳低空管理向更安全、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2025年7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提出,深圳要建设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到2026年底前,建成一期,适时启动二期,完成服务网、航路网建设,具备飞行计划处理、航空情报服务、航空气象信息服务、低空数字空域图、导航、监视等功能,实现对全市重点低空空域7×24小时的全面监控,具备超过1000条客货运低空航线、300万架次/年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低空飞行,实施精细化时空资源分配和进程管理。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从深圳相关实践看,在未来1-3年,低空飞行安全将经历快速发展,技术突破将不断深化。同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会大幅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智能空域管理系统将能够实时监控飞行器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飞行过程中的任何异常。“监管方面,我们将迎来更加完善的空域管理体系和更加严格的飞行器认证与安全检查标准。产业推动方面,低空经济与传统航空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主要趋势。”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低空飞行就会和现在的汽车行驶一样普遍。”陈岭表示,对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