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手枪弹壳材质如何选择?(2025/10/15)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1112】

  自1808年人类用铜质底座叩开金属弹壳时代,这场关于弹壳材质的博弈便悄然展开。当现代射手为钢壳枪弹的性价比争论不休时,鲜有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弹壳承载着两个世纪的工程智慧迭代——从二战钢壳替代黄铜壳的生存博弈,到聚合物弹壳颠覆物理定律的减重革命,甚至无壳弹对传统枪弹形态的终极解构。本文以Magtech公司镀锌钢壳9mm弹为引,穿透铜与钢的材质迷思,揭示弹壳设计中热力学、摩擦学与材料科学的精妙平衡:为何黄铜壳在抽壳摩擦系数0.1的微观尺度上建立霸权?钢壳如何在241.3MPa膛压下实现与铜壳仅9.7%的抽壳力差异?当美军为True Velocity聚合物弹壳投入数千万研发资金,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弹壳材质的革新,更是一场改写轻武器能量传递范式的静默革命——  

  许多枪械爱好者甚至包括枪械使用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铜弹壳与其他金属弹壳(如钢壳)的区别,甚至因误导信息泛滥而存在错误认知。  

  在手枪弹药领域,市售的成品手枪弹有铜壳、钢壳或铝壳,甚至少数品牌还采用“两段式结构弹壳”技术。  

  尽管本文探讨的是手枪弹弹壳的材质,但有必要提及步枪弹壳的发展。在步枪弹领域,True   Velocity公司凭借其聚合物弹壳技术崭露头角。这种弹壳比金属材质更轻且更耐高温,美国军方对其潜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80~1990年代,业界曾尝试研发无壳弹,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德国HK公司G11军用步枪的设计方案。当时的枪械技术包括聚合物枪身、10mm弹和无壳弹——这也解释了为何1986年电影《异形》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为“殖民地陆战队”配备了聚合物枪身的M41A脉冲步枪,并设定其发射标准10mm无壳爆炸穿甲弹。如今,10mm弹正迎来复兴,但遗憾的是,无壳弹在轻武器领域至今未能实现可靠应用。  

  弹壳的历史远比无烟火药悠久,因此别误以为弹壳是现代发明。首枚金属弹壳诞生于1808年,其采用铜制底座搭配纸质或黄铜壳体。而现代意义上的全封装弹壳直到19世纪后期才成为标准制式。  

  为何黄铜成为弹壳标准材料?  

  黄铜之所以成为弹壳标准材料,源于其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且成本适中,虽然会氧化但不会生锈,强度高于纯铜且比钢更容易加工。制造弹壳的金属需具备适度延展性——击发时膨胀以密封弹膛,确保火药燃气集中向前喷出。黄铜的弹性使其击发后基本恢复原尺寸,因此抽壳通常顺畅。其表面粗糙度(成型弹壳表面:Ra≤0.8μm,抽壳摩擦系数<0.1)也优于其他金属,便于在弹膛内滑动。数十年来,弹药工程师精准平衡壳体厚度与性能需求,使黄铜稳居弹壳材料首选。更重要的是,黄铜无加工硬化倾向(加工硬化系数n≈0.35),冷作(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金属加工,以改变材料性质的加工工艺)成形后仍保持≥35%的断裂延伸率(ASTM B36标准),也就是说可多次拉伸成型而不弱化,这正是手工复装得以实现的关键(黄铜弹壳可承受5~7次循环复装)。用于制造弹壳的黄铜、钢以及铝合金3种材料的性能对比见下表:  

  

    图中的手枪弹尽管外观各异,但大多数弹壳仍以黄铜为基材。不过,部分制造商会对黄铜进行镀镍处理。有些弹壳看似镀镍黄铜,实则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黄铜复合材质制造。自左至右依次为:黑色氧化黄铜壳、带刻槽黄铜壳体的不锈钢底缘弹壳、哑光铝壳、抛光镀镍黄铜壳和抛光黄铜壳   

  通过表中数据对比,可以验证黄铜作为弹壳材料的工程合理性,更揭示了其在军事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依据2019年美国国防工业协会(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Association,缩写为NDIA)轻武器研讨会(Small Arms Symposium)的数据,每降低1%的抽壳摩擦系数,可提升自动武器2~3%的可靠性。  

  为何使用钢壳?  

  钢壳弹的诞生原因众多,但主要原因在于二战期间,金属资源需求激增而供应紧缺,黄铜作为战略金属,其稀缺性与成本均远超钢材。依据《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报告》的数据,1941~1945年,美国黄铜消耗量的37%用于弹药生产。所以几乎每个参战国都生产过钢壳弹,且部分国家在战后仍延续这一工艺。  

  然而钢材并不完美,其高刚度导致塑性变形能力比黄铜下降60%,膛压过高时钢弹壳容易开裂。所以,一般情况下钢壳不会用于复装。  

  欧洲和俄罗斯生产的钢壳弹多采用清漆或聚合物涂层处理。这虽能略微提升顺滑度,但涂层核心作用在于防锈——黄铜则无需此类防护。虽有传闻称某些步枪弹膛高温可能融化清漆涂层,但实际上AK步枪木质护手可因连续射击而起火,但其钢壳弹射击时仍未见异常。  

    制造弹壳的黄铜、钢以及铝合金3种材料的性能对比表   

     

  注:表中金属牌号为美国标准。   

  其实对钢壳弹的抱怨多集中于步枪使用场景(依据US Army TACOM 2017报告的数据,5.56mm NATO钢壳弹在427.5MPa膛压下抽壳故障率比黄铜高4.2倍),但在手枪弹领域,钢壳是理想的替代方案(依据NATO AC225标准,9mm Luger钢壳在241.3MPa膛压下,抽壳力仅比黄铜高9.7%,抽壳力大,故障率高,有必然的逻辑关系)。除无法复装外,钢壳弹的性价比优势显著——其成本远低于铜壳弹,某些情况下甚至呈数量级差异。  

  钢壳会损伤弹膛吗?  

  许多人对钢壳弹的一个担忧是,较硬的钢材会损坏枪械的弹膛。虽然钢确实比黄铜硬,但它的硬度低于枪械本身的钢材。通常情况下,弹壳与弹膛的贴合程度并不会紧密到在退壳时对弹膛造成损坏。如果真的贴合得那么紧,弹壳反而无法正常退出。想想扣动扳机时发生了什么:弹头在枪管中行进时产生的剧烈摩擦,远比弹壳进出弹膛的过程更加强烈。故在钢壳对弹膛造成损害之前,因为弹头的作用,枪管可能早就报废了。  

  钢弹壳不如黄铜弹壳光滑,且射击后不会像黄铜那样收缩。如果枪械弹膛较为粗糙或过紧,退壳过程可能不够顺畅,并可能加剧抽壳钩的磨损。需要再次强调,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步枪而非手枪上。对大多数使用者而言,除非考虑到成本差异,否则日常射击量根本不足以感受到性能区别,但是,使用钢壳弹能省下一大笔钱。  

  其他材质弹壳表现如何?  

  使用钢壳弹时,人们可能注意到的唯一显著性能差异就是枪支更容易变脏。有人可能将此归咎于廉价钢壳弹使用的火药“质量低劣”,实际上,真正原因是钢壳受热受压膨胀程度不如黄铜壳,无法有效密封枪械弹膛,导致更多火药残渣会逆向渗入弹膛和枪机内部。考虑到钢壳弹带来的成本节省,多花点时间清洁枪支显然是值得的交换条件。  

  在实际使用不同金属材质弹壳的过程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并非来自钢壳,而是铝壳。铝材质极轻,比黄铜或钢更柔软,成本也低于黄铜。但这种柔软性会让弹壳产生黏滞感,从而引发其他隐患。例如,用铝质弹壳9mm弹测试格洛克手枪时,持续出现退壳故障,即弹壳卡在弹膛中,抽壳钩直接将弹壳底缘扯裂。这并非个例。铝壳弹更容易出现弹壳开裂或底缘断裂的情况。这意味着它虽可用于训练,但在诸如美国实用射击协会(United States Practical Shooting Association,缩写为USPSA)组织的射击比赛中绝不可用,因为一次卡壳就足以让冠军成为失败者。当然,并非所有手枪都对铝壳弹敏感,这与枪械弹膛与弹壳匹配的松紧度及弹膛内壁光滑程度密切相关。  

  

    弹壳材质创新主要集中于步枪弹以减重降本。自左至右依次为:True Velocity的聚合物弹壳枪弹、带黄铜底缘的聚合物训练弹、俄罗斯钢壳弹和5.7mm无壳弹   

  未来趋势如何?  

  2017年,Shell Shock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两段式NAS3弹壳设计。该设计将光滑的不锈钢弹壳主体与独立底座相结合:步枪弹壳采用不锈钢底座,手枪弹壳则选用铝质底座。这种创新结构使得手枪弹弹壳质量比传统黄铜材质减轻50%,同时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并宣称可实现复装。由于该设计属于专利产品,目前市面上采用这种弹壳的弹并不常见,常见的样品主要来自小型弹药制造商推出的特种弹药,例如Fenix弹药公司的Match Grade系列——专门设计以满足USPSA威力因数(Power Factor)标准。尽管Shell Shock Technologies公司全力论证其NAS3弹壳性能超越传统黄铜弹壳,但就大多数人的体验而言,人们尚未完全信服,更何况它们的价格比黄铜弹更昂贵!  

  

    镍基不锈钢弹壳主体   

  镀镍铝制底座   

  Shell Shock Technologies公司的NAS39×19mm弹壳   

  结论  

  就目前的技术状态而言,黄铜仍然是手枪弹壳的最佳材质,但为何还要选择其他材料?对于手枪用户而言,黄铜弹壳与钢壳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不会有性能差异,但价格差异却显而易见。以Magtech品牌为例,其新推出的抛光钢壳9mm弹相比同装药量的黄铜壳版本,每盒价格至少便宜1美元。对于需要频繁训练的射击者来说,节省的这笔费用还是比较客观的。

6月9日,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样本股调整正式生效,比亚迪股份以  8% 的权重纳入恒生科技指数,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成形。科技七巨头  (Magnificent 7)原指苹果、谷歌、亚  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  七家,代表美国科技股核心资产。而随  着比亚迪加入,小米、联想、比亚迪、  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已  然形成类比科技七巨头的中国科技  核心资产。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合计权重接近一半  (48.3%),反映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新  旧交替” 中,AI(人工智能)和 “AI+”  (自动驾驶)正冲上潮头。值得注意的  是,在整个恒生科技指数中,AI 成分  占 90%,涵盖了 AI 产业链上中下游,  而包括比亚迪、蔚来、小米在内的 “AI+  汽车” 则超过 25%。人们一直以来有个  疑问:AI 叫好不叫座,到底会在哪个  垂直领域率先落地并开花结果。现在看  来,形势开始明朗,那就是自动  驾驶。  恒生科技指数由在香港上市的 30 家  最大的科技公司组成,这些企业作为各  领域领军企业,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的  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反映了政策所带来的势。中国  在全球范围首倡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现代化,为此,鼓  励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恒生  科技指数成分股企业享受到国家科技  发展的政策红利,这是潮流背后来自大  势的动力。第二,反映了科技突破的  势。恒生科技指数在中国科技领域不断  取得突破中成长,反映了中国科技正在  美国脱钩抑制中有力崛起,象征着国家  科技发展的运势。第三,反映了市场投  资之势。随着政策利好与科技突破,全  球资金对港股中的科技股的信心在提  升,美国技术封锁无法令全球投资回到  封闭。第四,反映了行业应用之势。恒  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许多处于人工智能主  要应用领域,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借  势中国大规模、大范围市场的特征开始  显示,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当然,也要看到,美国版七巨头与中  国版七巨头,在市值上还有量级上的差  距(如图 1 所示)。排在美国七巨头排  名最后的微软的市值,比中国版七巨头  除腾讯之外六家的总和还多;而市值排  名第一的腾讯,比美国排名最后的微软  还差了许多。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  缩小这种差距。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不能减  弱,只能增强。英雄不问出处,要给能者  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激励他们闯寨投  旗,勇立潮头。第二,应为类似 DeepSeek  的基础性突破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护,像  培育杭州六小龙那样,让藏着的龙、卧着  的虎有龙腾虎跃的充分空间。第三,应将  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将  “AI+” 推广到更多的垂直领域,形成世  界级的产业生态。利用行业应用上的优  势,拓宽发展的路。
  (《轻兵器2025年8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