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一位抗战老人鲜为人知的故事(2025/9/29)
发布时间:

在北京昌平区的天通苑社区曾有一位抗战老兵,当我得知他曾参与过炸毁日寇盘踞黄河铁桥的英雄事迹后准备要采访时,非常遗憾老人于2018年3月已经驾鹤西去,享年94岁。

  老人叫吴炳琳,1925年出生于北平。父亲吴赉熙(1881-1951),祖籍广东,1881年生于新加坡,他17岁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取得7个学位,其中一个为医学博士。上世纪20年代,吴赉熙来北平旅游,原打算游历后返回新加坡,但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决定定居北平(北京)。在北平的东城赵堂子胡同购得4号四合院,出于对现代园林月季的热爱,将整个院落的2/3,大约三亩半的面积改造成了西式风格的月季花园。“吴家玫瑰园”在当时的京城知名度极高。(吴赉熙种植月季花的故事参见《北京纪事》2024年第七期中的《北京月季史话》)

  吴炳琳的小学和中学就读于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64年创办的育英学校(北京第一所以英语为母语的教会学校,即现在的北京东城区第25中学)。由于就读于教会学校,以及受父亲吴赉熙在家常说英文的影响,吴炳琳的英语如同中文一般流利。1937年7月29日,日军进占北平后,把育英中学改为“市立八中”,并推行日化教育,吴炳琳被迫也学习了一些日语(他没想到日后炸黄河铁路桥时派上用场)。同年12月中旬,吴炳琳的母亲徐仲卿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吴炳琳由于家仇、国恨,恨死日本人了。

  吴炳琳从小酷爱运动,好打抱不平,曾在什刹海溜冰场动手打伤了一个汉奸的小舅子,又在北海公园用船桨击打一个日本大佐,遭到警察的追捕,幸亏乘坐同学家的游船从北海后门逃脱,才幸免于难。父亲吴赉熙认为他见日本人就想打,不能继续留在沦陷区,于是,吴炳琳在1943年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同学一行于当年11月离开北平,穿越封锁线,于1944年1月到达当时的陪都重庆。1945年2月,吴炳琳得知国民政府外事局招聘翻译官,他便立刻赶去面试,当即被录取。1945年3月初,吴炳琳前往重庆嘉陵新村的中央训练团报到后,飞往昆明接受集训。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42年底到1945年1月,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军事人员介入中国战区,各军事部门对美军翻译人员的需求大增。自1941年初开始,从社会上、大学里招募译员加入军委会战地服务团,在昆明举办了多期的中央训练团译员训练班,以提高译员队伍的质量。中央训练团译员训练班的任务是为美军驻华机构(中国训练司令部、陆军训练司令部、中国作战司令部、中国空运指挥部、战略服务部)训练中英文翻译人员并学会使用美式武器和装备。正是这个缘故,吴炳琳经过三个月的集训后,又因为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再加上体格强健等原因被分配到美军战略服务部(英文简称OSS),于1945年6月初加入特别行动队,空降到河南参加了炸毁黄河铁桥的“猎犬行动”。

  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海上交通线被美国封锁,长江航道也被中国军队的炮兵及中美空军截断。日本决定打通自朝鲜釜山至新加坡的“大陆交通线”,解救被英美联军在南洋围困的50万日军,并保持日本经朝鲜、中国、印度与南洋的战线联系。

  为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年春,日本本土总动员,将陆军从9个师扩充到101个师。3月下旬,日军在河南中牟县修复了已中断六年的黄河铁桥后,对华发动了最疯狂的全面攻击。

  1944年4月17日,豫中会战打响,拉开豫、桂、湘大作战的序幕。日军37师团先渡过黄泛区,攻克中牟县,仅30余天,日军便打通了平汉路南段,并占领了沿线各要点及古城洛阳,击溃了当时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实现了战役企图,使国民党当时的第一战区损失惨重。豫中会战失利的原因,一是战术方面的河防部署不合理,二是日军修复铁桥后使得黄河天险失去了屏障作用,日军战车部队经过铁路桥运输,战车落地后长驱直入,形成了快速机动战略战术,使得中国军队十分被动。

  位于平汉铁路的黄河铁桥建成于1906年,长3015米,共有一百孔。1938年2月19日为阻击日军南下被国民党军队炸毁了第39孔到第82孔部分铁桥,6年后的1944年3月被日军修复,但又于1945年8月9日被中美特战队炸毁。该桥在历史上地位显赫,堪称“中国铁路大桥之母”,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结构铁路大桥,1986年停用。

  抗战期间从中国北方到南方,日军所有重型物资和部队的调动几乎完全依赖于铁路交通,而其中平汉铁路对日寇具有最重要的战略价值,于是切断这条日军的大陆生命线成为中国战区第一重要的战斗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次摧毁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大桥,截断日寇的铁路运输通道。

  郑州黄河大桥自1944年被日军修复后,一直由日军的一个野战高射炮联队负责防守。当时陈纳德上校的第311空军联队对该桥展开过多次空中轰炸,在每一次低空攻击中,桥上分布式部署的高射炮台(防空掩体)强大的对空反击都会对美军飞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即使是炸弹空投在桥上轰炸出几个洞,驻扎在桥两端的日本工兵部队也会在两三天内将铁轨修好并重新投入使用。

  为了破解这个困局,1945年春, OSS组织的特别作战队空降到敌占区,组织和动员中国军队和游击部队,展开对平汉铁路的全面地面破坏。其中,爆破黄河铁桥的行动被视为作战计划的重点,并被特别命名为“猎犬行动”。

  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有33个OSS特种作战小组在中国大陆与日本作战,这些小分队使用各种动物的代号在日军占领区进行游击战。吴炳琳所在的特战小组名为JACKAL Team(中文翻译为“豺作战队”,以下为方便读者均用此名称呼)。

  豺作战队负责执行“猎犬行动”计划。豺作战队共有10名队员,其中7名美军,3名翻译(包括吴炳琳),另有2名编外人员隶属于当时第一战区的中国军官(即田树信、田汉邦),这两位军官机敏骁勇,英语流利,熟悉敌占区情况并与地方武装有密切联系。10名豺作战队队员分三批于1945年5月22日、5月30日、7月18日空降至豫北淇县。

  美军为了这次行动的需要,把许多武器装备空投到豫北。豺作战队在日寇鼻子底下,潜伏转战于当地的各个村庄之间,夜以继日地发传单宣传抗日,联合敌后武装力量,给这些部队发放武器装备,训练游击队员使用这些美式武器,进行破坏日军铁路和通讯等工作,爆破铁路,损坏桥梁、炸毁日军列车、损坏铁路通讯线杆、切断数千处铁路线等,给日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豫北掀起了反击日寇的战斗高潮。

  但爆破黄河铁桥才是豺作战队的首要任务。空降到淇县几个月以来,豺作战队在田树信的带领下多次实地侦察,对日军的布防和巡逻时间已了如指掌。由于事先熟悉美军拍摄的大桥俯瞰照片,OSS情报部门还提供了详细的大桥结构图。

  豺作战队清楚了解日军在河堤以及大桥两端的高射炮位置,大桥北部的1500名日本兵中大概有1000名是工程兵,其余的是炮手,大桥上至少装载了十多个重型防空机械炮台。在南端有8000名士兵,另有180个重机枪在沙岛中段,大桥的每个桥墩由6个柱子构成,每个柱子上巨大的钢柱用混凝土填充和钢结构焊接在一起。正是这些坚固无比的柱子,使得美国空军多次的轰炸都不能把桥摧毁。

  经过反复侦察,队员们制定了周密的爆破计划。由于美军都是白人,很容易被日本人发现,所以几个月来,豺作战队一般都是昼伏夜出,白天一定要行动时,美国人都要伪装成中国人,并且尽量坐在马车里。因此,出于行动方便和安全考虑,为了达成爆破的目的,几个美国人不参加具体的炸桥行动,而由田树信、田汉邦带领熟悉地形的当地游击队员一行10人负责爆破,由吴炳琳带领其他3个枪法较好的狙击手共4人阻击敌人,掩护爆破。

  8月9日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这正是吴炳琳他们所希望的天气。天黑下来以后,田树信少校(以下简称田)下令出发。一行10人慢慢穿过草地爬向藏匿在岸边的小船,然后把炸药装到船上。船顺流而下,很顺利地抵达桥下,吴炳琳4人上岸匍匐到附近的土沟里,端枪巡视。爆破队员们敏捷如猴子,迅速分散在桥墩上。他们把那72磅重的炸药轻松、迅速、无声地从船上搬下来传递给另一个人。事先规定一人负责一个桥墩,各人将炸药用降落伞绳绑到桥墩上,安装导火索。等田确认全部完成后,拔出所有的引信点火器,观察头几根引信,并迅速点火,再观察点火后是否正常。田看到点火没问题后,迅速撤离现场,并向等在远处的狙击手吴炳琳等挥手,表示“安装完毕,已经点火了”。吴炳琳等迅速跑过去,一起跳进了小船。一边说着“我们成功了”,一边奋力划桨,把船划到下游约300码的地方。众人在那里等着,大家屏住呼吸注视前方,就等待这爆炸声响起。

  忽然一辆日寇的列车驶来,当火车头快过桥时,第一批炸药爆炸了,火车的六节车厢随火车头一头栽到桥墩旁的一个大坑里。

  其他的车厢停在桥上,第二批、第三批炸弹又接连爆炸,接二连三的爆炸声惊天动地,火车头滑到离队员们最近的黑暗的河里,其他没有爆炸的车厢停在炸断的桥上,七扭八歪。炸死的横尸遍布桥上、水里,活着的到处乱叫。据吴炳琳回忆,当时不知是谁说的“看看是几点?”大家都一同抬腕看了一下夜光表,显示的时间是8月9日23点17分。特战队员们既欣喜若狂,又紧张万分。因为担心可能遭到发现他们的日军袭击,田小心翼翼跑到桥头用袖珍相机拍照后,挥手迅速撤退。

  吴炳琳他们正好是从桥北端的日军守备区旁撤退,看到了日寇被炸后的狼狈样子。第二天得知,当夜黄河大桥的一端被毁,一辆满载的军队列车也被炸毁多节。连桥上被炸的,加上火车里摔死的一共死了日寇1200多人。豺作战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就在同一天,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第二天,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吴炳琳的女儿吴勤常听父亲说:“我常为和我一样为了抗日流血牺牲的中国人而感动,正是众多的热血国人的共同奋战,才使得中国人取得了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015年9月,吴炳琳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说明国家对吴炳琳先生参加抗战保家卫国事迹的肯定。

6月9日,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样本股调整正式生效,比亚迪股份以  8% 的权重纳入恒生科技指数,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成形。科技七巨头  (Magnificent 7)原指苹果、谷歌、亚  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  七家,代表美国科技股核心资产。而随  着比亚迪加入,小米、联想、比亚迪、  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已  然形成类比科技七巨头的中国科技  核心资产。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合计权重接近一半  (48.3%),反映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新  旧交替” 中,AI(人工智能)和 “AI+”  (自动驾驶)正冲上潮头。值得注意的  是,在整个恒生科技指数中,AI 成分  占 90%,涵盖了 AI 产业链上中下游,  而包括比亚迪、蔚来、小米在内的 “AI+  汽车” 则超过 25%。人们一直以来有个  疑问:AI 叫好不叫座,到底会在哪个  垂直领域率先落地并开花结果。现在看  来,形势开始明朗,那就是自动  驾驶。  恒生科技指数由在香港上市的 30 家  最大的科技公司组成,这些企业作为各  领域领军企业,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的  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反映了政策所带来的势。中国  在全球范围首倡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现代化,为此,鼓  励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恒生  科技指数成分股企业享受到国家科技  发展的政策红利,这是潮流背后来自大  势的动力。第二,反映了科技突破的  势。恒生科技指数在中国科技领域不断  取得突破中成长,反映了中国科技正在  美国脱钩抑制中有力崛起,象征着国家  科技发展的运势。第三,反映了市场投  资之势。随着政策利好与科技突破,全  球资金对港股中的科技股的信心在提  升,美国技术封锁无法令全球投资回到  封闭。第四,反映了行业应用之势。恒  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许多处于人工智能主  要应用领域,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借  势中国大规模、大范围市场的特征开始  显示,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当然,也要看到,美国版七巨头与中  国版七巨头,在市值上还有量级上的差  距(如图 1 所示)。排在美国七巨头排  名最后的微软的市值,比中国版七巨头  除腾讯之外六家的总和还多;而市值排  名第一的腾讯,比美国排名最后的微软  还差了许多。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  缩小这种差距。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不能减  弱,只能增强。英雄不问出处,要给能者  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激励他们闯寨投  旗,勇立潮头。第二,应为类似 DeepSeek  的基础性突破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护,像  培育杭州六小龙那样,让藏着的龙、卧着  的虎有龙腾虎跃的充分空间。第三,应将  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将  “AI+” 推广到更多的垂直领域,形成世  界级的产业生态。利用行业应用上的优  势,拓宽发展的路。
  (北京纪事2025年7期 [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