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7160] 期刊架位号[7160]](./W020250209593636592430.png)
乔志远
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以笔描食,以文述史。
上海的饮食文化受西方影响颇深。开埠后,以美、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为满足在沪外籍与华籍买办的需要,“礼查饭店”“汇中饭店”“德大饭店”等各具地方饮食特色的旅馆、餐馆在租界内相继出现,为食客提供菲力牛排、奶油浓汤、华尔道夫沙拉等地道的西式菜肴,口味绝佳,价格不菲,很快受到上流阶层的热捧。不过,有一种西餐品类却未走上这条“高雅”之路,而是凭借低廉的价格与扎实的用料在平民阶层扎下根来,时至今日依然是上海人民餐桌上的常客,这便是来自俄罗斯的罗宋汤。
罗宋汤与上海的因缘要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也将数以万计的沙俄贵族与军官送到了上海。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退位后,自知在祖国已无立锥之地的沙俄权贵纷纷出逃,其中一部分经西伯利亚进入我国东三省,一路向南,最终在上海停下了脚步。彼时的“上海王”卢永祥与美英租界当局对新势力的涌入心怀忧惧,不愿意接收这些初来乍到的沙俄难民与兵士,只有法租界当局对他们关照有加,不仅定期安排救济与诊疗,还允许他们在法租界工作和生活。在法租界当局的帮助下,落魄的沙俄人在法租界抱团定居,并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活跃起来。这条街本是因纪念一战时期法国著名将军霞飞亲临上海而得名,但由于沙俄人多了,这条街便有了两个别名,一个是沙俄人的称呼,叫作“涅瓦大街”,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繁华美丽的街道,沙俄人便借此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另一个则是中国人的称呼,叫作“罗宋大马路”,其中“罗宋”就是洋泾浜英语中的“俄罗斯”的谐音,“罗宋汤”也是由此得名的。
由于人生地不熟,沙俄人讨生活的方法其实并不多,其中开餐厅算是海人得以感受到俄式红菜汤、肉排、牛肉饼与炸鸡的别样滋味。也是在这一时期,许多曾在闯关东时期定居沙俄,拥有一定俄餐功底的山东籍厨师也因战乱返回祖国,其中一部分流落至上海,看俄餐生意颇为红火,他们也有样学样开起了中式俄餐厅,虽然菜品不及沙俄厨师讲究,但口味更贴近上海人喜好,价格也更为低廉,反而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罗宋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俄式红菜汤的改良版,按正宗俄餐的做法需用到高寒地区特有的产物红菜头,煮出的汤才能鲜红艳丽。在上海买不到红菜头,山东厨师就用卷心菜与番茄酱做替代,不仅颜色相近,滋味也酸甜可口,且更合上海人的口味,后来甚至比原版的俄式红菜汤更受欢迎。
就这样,正宗俄餐厅与中式俄餐厅都在霞飞路一带开枝散叶,短短数年内,霞飞路上的俄餐厅数量就达到40余家。为了招徕顾客,各家也推出各式套餐,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以罗宋汤为中心的“罗宋大菜”,只需2角钱就可以吃到罗宋汤配面包黄油,价廉物美,成为不少上海人的日常用餐选择。1936年10月,有人在《申报》上谈起罗宋大菜,对其赞赏有加:“(罗宋大菜)其中最有味道者,允推‘罗宋汤’,量又多,卷心菜同一块大牛肉,实惠之至。”1939年12月,有人在《申报》上介绍上海生活雅趣时,也推荐读者尝试罗宋大菜:“(上海)现又新开俄国菜馆数家,一小锅罗宋汤,略佐面包,所费不多,即可果腹,所以人多趋之。”到了1940年,罗宋汤已然脱离了俄餐范畴,连市区的部分咖啡馆也开始制作、贩售罗宋汤,足可见彼时罗宋汤在上海滩的风靡程度。
1945年9月,二战结束,沙俄难民的命运随之转折。1947年8月,苏联政府决意恢复难民国籍,并派出船只接收流落各地的俄侨。就这样,在霞飞路一带生活30余载的沙俄人与人生中的第二故乡告别,再次踏上未知的旅程。无论是回到故土,抑或是再次流浪,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与霞飞路的故事彻底画上了句点。时至今日,在繁华的淮海中路上,属于昔日沙俄社群的有形印记早已消失殆尽,唯有罗宋汤依然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上海人的生活片段之中,默默倾诉着那段属于过去的故事。
(《食品与生活》2024年12期 [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