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蕴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上海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秘书兼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及隧道内镜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胰腺学组、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擅长消化道早癌的诊治及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
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中,粪便更是身体重要的健康“晴雨表”。作为人体排泄的产物,粪便虽然常常被人们忽视,但它们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粪便的形状、颜色、气味,我们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信号,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排泄物也有“大贡献”
关注粪便正常与否,是大致了解消化系统和各参与器官功能是否正常的便捷途径之一。人们一般每天会进行1次排便,排出的粪便量在100—300克之间。这个量会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所吃食物种类以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如果主要吃细粮和肉类,那排出的粪便会比较细腻,数量也会相对较少。相反,若主要吃粗粮和蔬菜,那排出的粪便中膳食纤维含量会比较高,总量也会相应增加。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粪便在排出时为黄褐色的圆柱形软便,婴儿的粪便则是黄色或金黄色的糊状。此外,正常粪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因此会有一定的臭味。相对来说,好食肉者的粪便气味会更重,素食者的粪便气味则会相对较轻。
1.颜色多变,警示不同
在观察日常排便状态时,粪便的颜色及性状是较直观的信息。粪便的颜色有很多种,在发现粪便颜色不同于平常时,首先要考虑近期饮食是否有变化或者是否服用了药物。食用动物的肝、血可使粪便呈黑褐色;食用含叶绿素丰富的蔬菜,粪便呈暗绿色;食用含植物色素的水果蔬菜,如红心火龙果、甜菜、辣椒等会使得粪便呈红色或紫色。服用部分药物也会改变粪便的颜色,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使粪便呈暗棕色;服用胃肠造影药,可使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服用铁制剂,会使粪便呈黑色。
在排除食物和药物的干扰因素后,每一种粪便颜色都可能预示着某些相关疾病的发生。
·鲜红色或暗红色便。此种颜色的粪便中多混有血液成分,常因直肠、结肠等下部消化道出血所致,也就是常说的血便。若鲜血只附在粪便表面,则患痔疮、肛裂的可能性较大。。若是粪便混合血液,且有沟槽,应检查是否患结肠癌等病。此外,暗红色粪便也可见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绿色或墨绿色便。若成年人粪便呈绿色或墨绿色并伴有酸臭味、泡沫,可能是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等引起。如果粪便中混有脓液,则可能是急性肠炎的表现。
·黑亮色便。粪便为黑色且发亮,如同柏油路上的沥青时,其多为食管、胃等上部消化道出血且量不大,血液混在粪便中排出所致,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肿瘤、胃黏膜脱垂、胃癌等。
·果酱色便。通常是因肠道炎症、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粪便颜色改变所致,如阿米巴肠病及肠套叠病变等。
·白色或灰白色粪便。胆道阻塞时,胆汁不能排入肠道,使粪胆素生成减少,便会使粪便黄色缺失而呈灰白色。此种情况常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如胆结石、胆道肿瘤、胰腺癌等。如果粪便同时呈油脂状,且量多、伴有恶臭味,则考虑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
2.形状各异,疾病有别
除了颜色变化很容易被分辨,粪便的形状也是对其状态的一个补充,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大致方向。
·黏液便。正常粪便中会含有少量黏液,且因与粪便均匀混合而不易被发现。黏液增多则提示肠道受刺激、消化不良或有炎症。肠道肿瘤进入晚期时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导致局部组织糜烂,排便时也会伴有黏液。
·脓便或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等,其中细菌性痢疾以脓及黏液为主,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果酱样。
·胨状便。粪便呈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后。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也可排出类似粪便;痉挛性便秘时粪便亦可有少量黏胨。
·细条状粪便。多见于直肠癌,当直肠出现肿瘤时,会挤压粪便,使其形状变细。
·粪便干结呈羊粪状。多见于便秘患者,这与患者平时缺乏运动或者饮食不当有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变得干结。
3.气味异常,暗示问题
粪便的气味也可能是身体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号。大便因肠道内的微生物作用,本身常带有臭味,只是轻重不一。同时,人们日常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入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等营养物质的构成比例不同,也就使排泄物中最终含有各种代谢产物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大便的气味存在个体差异
鱼腥臭味粪便可能提示患有阿米巴性肠炎;酸臭味粪便可能见于脂肪酸分解或糖类异常发酵性疾病;恶臭味粪便可能提示慢性肠炎、重度痢疾、消化道大出血、胰腺病变、结直肠癌等;腹泻伴烧焦味粪便,多是小肠机能下降诱发的消化不良;奇臭味粪便,多见于肠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屁可不是放完就算了
谈论排泄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预示,便绕不开“放屁”这个话题。日常生活中,突然而来的一个屁会让人觉得尴尬,但如果留心观察,屁的状态好坏也是身体健康与否的信号之一。
正常人肠道中约有100毫升气体,60%—70%是从外界进入胃肠消化道的空气,以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为主;其余是消化过程中有机物经细菌酵解产生的气体,以甲烷、氢气为主,一部分被细菌消耗利用,一部分由肛门排出,形成屁。成年人每天的排气次数在5—10次,如果出现了排气过多或者是异味很重的情况,便是肠道在“发射信号”。
放屁频繁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常见因素之一。如果经常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制品、洋葱、红薯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消化、吸收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出现放屁频繁的症状。经常食用生冷、坚硬、刺激性强、油腻的食物,可能会增加胃肠道负担,致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产生大量气体,表现出放屁多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除了频繁放屁,还可出现食欲不振、饱胀感、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此外,肠道炎症、肠道息肉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放屁频繁。肠道炎症时会刺激肠道,滋生更多的细菌,导致产生的气体变多;肠道菌群失衡也会影响食物被消化与吸收,使得有害细菌增多,产生大量的气体。
相信不少人还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本以为只是普通一个屁,却直接带出粪便。这常是因急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导致严重或反复腹泻,从而导致自身对肛门的控制能力减弱,造成排气时将粪便带出。值得注意的是,肛周疾病如肛裂、肛周脓肿、痔疮、直肠息肉,也会造成肛门闭合不严的情况,从而在排气时将粪便带出。
粪便和屁,这看似平常甚至有些让人觉得不太雅观的身体产物,实际上却蕴含着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着手,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在第一时间发现疾病的信号,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 周逸宁)
(《祝您健康》2024年11期 [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