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JWST在三角星系中发现大量初期恒星体(2024/4/20)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1258]

    天文学家使用JWST,首次在距离2700万光年的三角星系(Triangulum Galaxy, 即M33)中发现了793颗初期恒星体(young stellar object, YSO)。这是前所未有的远距离观测,揭示了这个星系中发生的恒星诞生过程。YSO是演化最早阶段的恒星,它们形成于巨大分子云中。这些年轻星体可能仍在吸收质量,还未正式成为恒星;一旦足够多的气体流入它们的核心,YSO将变为主序前天体,最终成为主序星。JWST的中红外成像仪探测到了M33中这些隐藏在庞大气体尘埃云中的“婴儿”恒星,证明了在不同星系中存在着相似的恒星形成过程。这项发现对于理解不同星系的恒星形成过程和银河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年轻恒星的早期阶段很难观测,因为恒星诞生的分子云会使它们难以在可见光中被看到。然而,一旦它们温度和光度足够,就会发射红外辐射——这是观测恒星形成区域的主要方式。年轻恒星通常发射物质喷流和偶极流,可通过射电波段和红外波段探测。许多年轻恒星也拥有星周盘(circumstellar disk),是恒星形成的云的一部分,可以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观测。在银河系中,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很多这类现象,特别是在旋臂中;而JWST使得在距离较远的星系中进行这类研究成为可能。

      观测结果显示,M33最大的巨分子云(giant molecular cloud, GMC)中有很多YSO候选体,数量与银河系中类似。研究团队关注的旋臂似乎具有非常高效的形成恒星机制,并且并不与分子云的质量完全相关。这引发了研究者对于恒星形成为何如此高效的好奇。

      这项研究是对与我们距离较远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开创性探索,将为理解M33的演化状态和历史提供重要见解。天文学家将利用这些观测数据来建模M33中的恒星形成过程,最终估算该区域的恒星形成率,并将其推广到M33的其他旋臂,以深入了解该星系的演化,并为我们对银河系自身的进一步了解带来帮助。

      这项研究已于2023年12月发表于《皇家天文学月报》。(MNRAS, DOI: 10.1093/mnras/stad3879)

   (《中国国家天文2024年1期 期刊架位号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