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小念
作为父母,我们无不希望给孩子最好的资源和条件,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这种付出是超出我们限度的,对整个家庭而言,将会是一场灾难。
父母为何不同意他留学
不久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小武来找我谈心。他大学毕业,工作半年,然后考取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这本应该是一件特别值得开心的事。可是,父母强烈反对。原因罗列了很多:你现在的工作收入可以,待遇也不错,外边的变数太多……妈妈甚至拿死说事:“你要是出国留学,那妈妈也不想活了。”小武非常不理解。我问了他一句:“留学的费用需要多少?”小武说:“两年差不多将近80万元吧。”我问他:“这笔钱,对你父母来说,应该不是小数字吧?”结果,他非常懊恼地跟我说:“老师,你怎么跟他们一样,首先想到钱。”
这话说的,谁是吃空气长大的呢?80万元,是多少家庭不吃不喝,一天工作24小时也无法企及的数字?
小武的父母到最后才吐露实情:经济下滑,他们的生意早就入不敷出,别说拿不出80万元供儿子留学,还欠着将近100万元的债务,弄不好,连住的房子都有可能被收走。
听到这些话时,小武不是震惊、难过、心疼,而是抱怨:“他们的人生估计就这样了,却要拉着我一起下水,他们就没想过,如果咬牙支持我出国,这个家还有一线生机……他们这么自私短视,难怪生意失败。”
这一次,震惊的是我。小武的父母,我多少了解一些,他们是做贸易的。小武本身也是学国际贸易的。所以,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经历了3年疫情,父母的生意是怎样举步维艰。我想,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们可能不会将家庭实际财务状况告诉小武。谁知,当我这样说时,小武说:“他们就是眼光不行,生意不好,还能在我刚参加工作时,给我买辆车。结果,我想留学深造,他们说没钱。”那天,面对满脸愠怒的小武,我内心十分沉重。
他有有求必应、无求也应的父母,所以,一路为他屏蔽了各种人间疾苦;他也有打肿脸充胖子的父母,在财务状况已经告急的情况下,为了免他上班挤公交地铁的辛苦,给他买了代步车。然而,在家庭陷入财务危机之时,小武丝毫没有意识到父母行将居无定所,被各种债主催债的残酷现实,依然想的是,让他们拿出80万元,供他出国留学,给他一个光明的前途。我甚至怀疑,作为家庭成员,他不可能对于父母的状况毫不知情,但,他选择性失明,试图用榨干父母最后一滴血的方式,逃离即将面对的处境。
一个人,对最亲的亲人,尚且没有一份义气、责任与担当,那他即便拿再高的学历,登上月球,又能如何呢?尽管小武早就从我这里毕业,但我还是毫不客气地说出了我的想法:放弃留学,先好好工作,帮父母一起渡过这场危机。富养孩子的恶果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话,我现在认真品味,深以为然,内心沉重。中国式家庭,“不计成本”,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育儿案例太多了。无论家庭是什么样的境遇、收入,父母总是屏蔽掉真正的人生疾苦,把加上滤镜般的岁月静好,捧到孩子面前。然后呢,换来的常常是孩子“何不食肉糜”的眼高于顶、不知珍惜和不懂感恩。他们与这个真实世界共情的能力,差到极点。
去年,我们班里一个姓张的同学的遭遇让我倍受启发。她的父母也曾经是“富养孩子”的忠实践行者。为了买学区房,他们卖掉之前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换成一套30平方米的蜗居。为了把孩子栽培成“学霸”,他们每门主科都给孩子请了两个一对一的家教。他们夫妻俩都来自农村,也是真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投资孩子教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投资。但,他们的日子过得是真拮据,每月需要还房贷,而且孩子的家教成为家庭最沉重的负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上初中后,夫妻俩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没吃过一次饭店,没看过一场电影……即便如此,还是月月赚,月月光,压力巨大。但一想到女儿可以接受比他们当初好上不知多少倍的教育,他们觉得再苦也值了。疫情期间,张同学的各科一对一也被迫转为线上。但,效果很差,成绩下滑非常明显。
她的父母偷偷在家里安了摄像头,才发现她居然在上网课时,各种开小窗口聊天,甚至打游戏。这让夫妻俩特别崩溃,但孩子屡教不改。亲子关系因此一再跌入冰点。直到张同学上初三的一天,当时城市封控,张同学父母都在家里办公。30平方米的房子,父母把客厅让给张同学上网课,他俩一个在卧室,另一个则是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阳台上办公。有一天,公司开视频会议,爸爸要当着公司全体董事的面做述职报告。
因此,爸爸跟张同学商量,可不可以把客厅借给爸爸用两个小时,因为阳台杂乱的东西太多,而客厅的背景墙有个中国地图,看起来还像个样子。
张同学起初是同意的。结果,爸爸述职到中途,她突然从阳台冲到客厅,完全不顾爸爸正在开会,愤怒地声讨:“阳台连个书桌都放不下,我坐在小板凳上腿都蜷麻了,你好意思吗?你这么大声,影响到我学习了,你知道吗?”张爸爸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完成自己的述职报告的。他只记得,那天开完会后,就把女儿拎进阳台,让她看一看,身高1.83米的自己是如何蜷着办公的。他双手颤抖着打开手机里的支付账单,让她看看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都花在了谁身上。他告诉女儿,为了支付她高昂的“学费”,他和妻子已经3年没买新衣服,身上外人看不见的秋衣,都已经洗成麻花了……他以为,自己这样的现身说法,会换来女儿的同情羞愧,甚至是关心。然而,并没有。女儿反问他:“这一切是我造成的吗?是你们自己没能耐啊!别的家长怎么就没这么吃力?别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房间,下课后都有豪车接,但我没有,我跟你们抱怨了吗?”
品性比成绩更重要是那场争吵,让张同学的父母痛下决心,他们决心卖掉这套炙手可热的学区房,换一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同时,停掉女儿所有一对一的辅导,改成普通班课程。张爸爸跟我说:“我和她妈妈当年的读书条件,比她差多了,不也都走出来了吗?我们慎重考虑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就是要把家里最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她看,让她活在现实里,真真切切地看到父母的辛苦和苦心,看到生活的本来面目。至于成绩,她还是先把做人这一课补上,哪怕暂时考不上好高中,但未来,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学,哪怕考不上好大学,以后真正靠自己,考上好学校的研究生也是可能的。前提是,她首先得活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品质过关的人。”张妈妈也跟我说,住在30平方米的学区房里,空间狭小,心情也是逼仄焦虑的。每天睡前和醒来,想到的都是钱钱钱,一旦孩子显示出任何懈怠,他们的情绪就濒临崩溃。“但现在不一样了,房子大了,情绪流动起来也顺畅了。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想通了,尽力但不逞强说实话,我很敬佩张同学父母的决断力,更佩服他们在教育这件事上,发现问题,知错就马上改正的勇气。重要的是,父母的这番操作让张同学结结实实地被教育到了。由于她英语作文是超级短板,父母征求她意见是否要请一个家教。她拒绝了,说其实买几本范文书背一背,网上也能找到免费的资源,没必要花这个“劳民伤财的冤枉钱”。张妈妈跟我感叹:“听了她这句人话,我觉得就算她考不上什么重点高中,我也没那么介意了。她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先走上正道再说。”
作家木心说,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而我们的社会、学校与家庭,真的不要制造更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了。
所以,今天的故事是我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家长发出的一点倡议:教育,请量入为出。别在真空里养孩子,不要人为地为他们屏蔽生活的本来面貌。不管他们是否是富二代的命,都请别让他们生富二代的病。我不提倡孩子们作秀式地给父母洗脚,完成任务式地在父亲母亲节做一张卡片、买一束花、跳什么“听我说谢谢你,感谢有你……”我希望,父母让他们知道一下柴米贵、工作苦,人生充满生老病死、进退两难。
不是让他们承担什么,是首先让他们的心变成肉长的。
有句话说得很棒:“成为温暖一点的人,这是人生的义务,更是人生的成就。”
成就,比成绩重要。
(摘自公众号:写故事的刘小念ID:xgsdlxn)
责任编辑:王娟 wjbj22@qq.com
(《家庭》2024年2期 期刊架位号 [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