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7117] 期刊架位号[7117]](./W020231017354765037225.png)
文:华明玥
让阅历深厚的老人,与活力四射的青年,看见彼此、关照彼此。
陪伴老人就能免费入住公寓,你愿意吗
今年8月,杭州滨江区民政局推出“多代同楼”陪伴性养老项目,相关养老机构面向社会招募15—20名陪伴者。面试通过后签订协议,期限1年。除每个月交纳300元管理费外,免费入住养老机构标间。陪伴内容包括陪老人聊天、吃饭、散步等。
“招募没有年龄限制,但更希望年轻人加入。”对陪伴者的要求有:在滨江区内用人单位工作、已签劳动合同,或持有区内营业执照;市区(六城区)无住房;学历大专及以上……
这是该项目开展的第三批招募,此前已有两批15人完成陪伴服务。陪伴者有警察、教师、医生等,以年轻人为主。
“每个地方都有就好了。”“这是一个创新之举,值得尝试和推广。”“可惜我人现在不在杭州,不然我马上就去。”……对于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网友们给出了一致的点赞和支持。
其实,类似的“多代同楼”“敬老抵房租”等互助养老模式,在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几成潮流,在我国的大城市如上海也有先例并运行良好。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老人虽住进环境舒适的养老院,但孤独无依感让“精神养老”成为难题。对刚毕业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而言,居高不下的房租也让他们备感焦虑。
这种“你提供陪伴服务,我提供低价居住”的养老模式,不仅一举解决了双方的痛点,还促成了“代际融合”的志愿服务新实践。
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收获陪伴与快乐,在略显黯淡孤独的夕阳人生留下了灿烂的光影,年轻人则在陪伴老年人的过程中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感悟。
年轻人冲着房租来,却收获更多
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文文在一家国医馆找到了工作。她并不否认,之所以参加普陀区望年荟养老院的志愿服务,一开始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房租低。
“附近地段的一居室房租要4000元,而住在养老院提供的志愿者之家的双人间,我和室友通过志愿服务抵扣掉1000元之后,两人平摊下来每月只需要支付几百元的租金。”
2017年8月,因为率先探索“老少融合”的养老新模式,普陀区望年荟吸引了当地媒体《新闻晨报》的实地探访。这家养老院坐落在一栋大厦的6—17层,共有300个床位。其中第13层则是专门开辟出来供年轻人居住的公益房——“志愿者之家”。
志愿者的陪伴对老年人来说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年轻人怎样才能住进望年荟的“志愿者之家”,享受低租金呢?
首先,望年荟有准入机制。“现阶段(2017年),医学生是我们的首选。”据望年荟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床位数有限,每个阶段首选的志愿者类型不一样,除了医学生外,能提供IT、法律帮助的志愿者也会被优先考虑。
这一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共有7名应届毕业生成为志愿者入住望年荟。文文正是其中之一。
住进来后,要想抵扣房租,还要付出劳动。抵扣租金的方式是: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满2小时可获得1枚橙益印花,获得印花的数量决定抵扣多少房租。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者活动都是由望年荟来统一安排,不是志愿者想服务就可以服务的。但工作人员也解释了:“每月按规定完成服务活动的基本可以抵扣500元的房租,如果有加班加点、服务时间更长的话,就能抵扣更多,不过上限是1000元封顶。”
这里的志愿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服务活动:有医学背景的可以为老人上医学养生课,有音乐特长的则为老人上声乐课,律师志愿者可提供法律援助……
文文上班的国医馆,实行的是轮休制,休息日通常安排在周一至五这几天。之前,每到休息日,就是文文的睡眠日。入住养老院后,为了攒橙益印花,文文在休息日也要早起备课,给老人们讲中医养生。
“以前除了上班就是睡觉、学习,现在可以把闷头睡觉的时间用来发挥更大的价值。再说了,做志愿服务和我的专业相关,我可以把它当作一项社会实践。”
与老人相处久了,文文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少了,理解更多了。
有一位徐老太太,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领悟力强,性格也强。文文见她在自己的课上学得快,便经常表扬她,安排她为其他老人做示范。不想,后来在养老院组织老人对志愿者做测评时,文文得到的评价却以“良”和“中”居多。
文文很委屈,去找养老院的副院长理论,并提出可以调出监控,查看自己的教学态度与组织能力。副院长婉言劝慰她:“老人们的评价,我们也只是做参考。不过,你过分偏爱徐老太太,其他老人难免心里不平呢。”
是啊,不能因为是老人,就忽略了他们对一视同仁的正当需求。此后,文文特别注意在服务时做到不偏不倚。至于徐老太太,后来给文文留水果和月饼,都偷着给了。因为文文告诉她,其他老人的打分也决定着她的去留。老太太多聪明的一个人,立刻意识到文文说得对:“有时,喜欢一个人,藏一点在心里更甜蜜。”
了解老人的需求,也是明了自己未来的需求
从2018年开始,杭州滨江区民政局、团区委联合阳光家园养老院,开展“陪伴是最长情告白”志愿服务项目,探索“老少融合”养老新模式。之所以推行这一模式,为年轻人解决房租问题还在其次,他们更想做的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养老事业,增强敬老、爱老、助老之风。
2018年7月,杨云海作为阳光家园的第二批志愿者之一入住这里。
29岁的杨云海是杭州一家书画培训机构的合伙人,平时工作主要是教小朋友和一些全职妈妈学习中国画与书法。当时,他能从100多个报名者中迅速脱颖而出,除了工作性质外,他还符合了招募的所有必要条件:大学本科毕业7年内,单身,在滨江区工作满一年以上,在市区无住房。
相比硬性的必要条件,阳光家园最看重的是年轻人的服务热情及温和性格。面试时,负责人就发现杨云海是个“佛系青年”。他对大部分同龄人喜欢的娱乐方式:刷剧、蹦迪、唱卡拉OK等都不感兴趣。他喜欢安静、早睡早起,乐于与老年人交流,认为他们很有智慧,与他们谈话能得到启发。
成为志愿者后,每周六下午两点半开始的书法课堂上,杨云海不仅耐心教老人们写字,还认真观察他们的变化,写成课堂记录,提交给养老院的管理者。比如,他发现,聆听与书写效果直接反映了老人身体机能的变化。如果老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手抖,就要安排检查,确认是否帕金森等病症;如果老人听不清“小杨老师”的要求,就要为他们准备助听器;而拿着放大镜对着字帖的细部,还嚷嚷看不清的老人,是不是要给他重配一副老花镜?
杨云海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也收获了很多回报。他喜欢吃水饺的事,不知怎么被一位老人发现了。于是,每周四晚上,养老院固定的水饺日,12只省下来的水饺,加上三四位老太太热切慈祥的招呼,让杨云海这个异乡青年,有了被外婆与姨外婆宠爱的感觉。
1996年出生的蔡静茹对养老院并不陌生。她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过世后,因为迟迟走不出伤痛,她换了份工作从南京老家来到杭州。在网上搜索租房信息时,她恰好看到养老院招募志愿者,为了找寻“奶奶尚未走远”的感觉,便报了名。
“老人们很孤独,给他们一点温暖,他们就记在心上。他们的圈子并不难融入。”
在与老人交心的过程中,蔡静茹发现他们经常通过说反话来向儿孙辈索要关注。比如:“我一个人很好,不要你们陪。”“活着没有价值,光拖累你们。”“养老院什么都有,你们何必来打破我的作息?我老了,没有精力招待你们。”
其实,儿孙刚走,那颗趴在窗台上打量儿孙背影的花白脑袋说明了一切。“到了这个年纪,关注和安慰才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啊!”蔡静茹感叹。
下班回到养老院,蔡静茹会把工作中的快乐和苦恼与老人分享。养老院其实卧虎藏龙,不少老人是知识分子或退休干部。他们还是非常好的听众,也很会出主意。好多次,小蔡都仿佛觉得自己的奶奶并没有走远。
几乎每个月,养老院都会有生离死别。一次次亲眼看见家属的痛苦不舍,年轻人的心被触动了。有人开始反思自己不该仗着年轻就挥霍时间,日夜颠倒,游戏人生;有人后悔自己因为害怕唠叨与管束,很长时间不主动与自家祖辈联系……
生命如此脆弱,缘分值得珍惜。每个人都会老去,当年轻人更多地了解长辈们的需求,其实也是明了自己未来的需求。
年轻人来了,老人每天多笑五六回
2018年,86岁的徐文美和患病的丈夫一起住进了阳光家园。徐文美退休后在社区工作多年,是一名老党员,养老院特地为她安排了一个房间作为谈心室。
对于老人之间的纠纷,徐文美以劝解疏导为主,毕竟在社区服务多年,最终都能让双方相互体解包容。但有一种困难则是她完全使不上劲的:“老年人生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老去的孤独感。”
养老院里,一些老人半夜失眠时会推着助步器出来乱走,当巡视的护工劝他们回去睡觉时,老人会说:“明天也可以睡的,后天也可以睡的,这个世界有没有我无所谓了。”
85岁的仲老太太给志愿者看自己与最爱的外孙女之间的对话记录,往往是这边长长的微信语音发过去,隔了半小时,那边才回个“嗯”“啊”“好”。
作为媒体运营人员,外孙女经常要先应付十个工作群的信息,再来关照外婆的精神需求,她真的是有心无力。于是,仲老太太提出抗议的方式,经常是“闹别扭”,她不肯收小辈的微信红包,不吃女儿女婿送来的生日蛋糕,经常说:“人老了多讨嫌呀!长寿,就是人间最大的惩罚。”反正,儿孙听了最难过的话,她偏要说。
志愿者来了以后,仲老太太终于找到了倾诉对象。她就像一条淤塞已久的河流,本来堤岸都要破溃了,现在终于得到了疏通。
志愿者几乎与她的外孙女同龄。姑娘拉着仲老太太的手,讲述自己的职场经历,解释为什么现在的人下了班还推不掉工作。
她还教会老人探索这个世界的全新方式——烘焙小饼干、调挂耳咖啡、玩乐高积木……为的是找寻那些外孙女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志愿者让老人意识到,爱是一场双向奔赴,需要更多的关照与爱时,你却以闹别扭、说狠话的方式来表达,很可能让对方心寒;意识到儿孙的不容易,是老人心理上的一种修行,可以令他变得幽默、宽厚、仁恕。
志愿者的到来让老人们“每天多笑五六回”。
每周日下午,是部分老人最感失落的时候——他们等了两天,没有等来儿孙的探望,别的老人欢天喜地,越发显得自己形单影只、无助和孤独。
于是,有志愿者特意将服务预约在这个时间,组织一场“回到年轻时”的活动,与老人们一起唱红歌、讲述老照片的故事,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些老人甚至会因为志愿者偏爱别的老人一点,吃起醋来去院长那里“告状”。
为了赢得志愿者的好感,一些严肃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开始学习表达“我想念你,我爱你”。他们留意志愿者的变化:新染了头发,健身后肌肉变紧实了,新的卫衣很好看,跳起舞来有韵律了。他们从夸奖志愿者开始,进而夸奖儿孙,这样的变化,令儿孙都深受触动。
孤独退潮,希望卷土重来,志愿者的陪伴,对老人来说,无疑是慰藉心灵的良药。而对于年轻人而言,看到老人家的笑容,品尝到他们的关爱,在朝夕相处中收获亲情,学到生命的意义,也是重要的启发。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
这种养老模式如果真要广泛推广,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城市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再为年轻人提供标准间,会不会进一步挤占老人的入住空间?怎样招募年轻人才能确保养老服务的纯粹,避免保健品推销员等闲杂人员的混入?怎样解决年轻人与老人生活起居不一致的问题?年轻志愿者的到来,会不会打扰某些喜欢清静的老人?
不管怎样,这种“青年+老年”结合的养老模式让我们看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用的可能性。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经过机构监督、政府正确引导和推广多方合作,这种养老模式能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趋于成熟。
(资料来源:新闻晨报、澎湃新闻、新京报、都市快报、浙江新闻、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