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苏绣传人,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访第十八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黎星(2023/10/25)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8494]

 

  ■文/本刊记者 郑晶心   

  在白领和绣娘之间,选择成为绣娘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巧针。”苏州镇湖,这座位于太湖边上的小镇自古便是知名的“苏绣小镇”苏绣起源于苏州,而镇湖有着2000多年的刺绣史,苏绣中的八成产品都来自镇湖。   

  90后苏绣传人、苏州卢福英刺绣文化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张黎星便出生于苏州镇湖。“我在这里出生、长大,身边的女性都在从事这门手艺。”张黎星从小耳濡目染,也特别喜欢刺绣。奶奶拈针刺绣时,她就坐在奶奶身旁,帮奶奶穿针。奶奶绣到哪里需要什么颜色的线,她就帮着把什么颜色的线穿好。她人小手巧,常常奶奶一朵花还没有绣完,她已经帮奶奶穿好了一排针,各色线都是奶奶接下来需要的。   

  奶奶一看,不错,有灵气,就给她一只绷子一块布一根绣针再加一张松针图,说:“你来试试。”就这样,八九岁的张黎星开始跟着奶奶学刺绣。   

  奶奶绣的是传统图案,松鹤图、猫、金鱼等,使用的也是传统针法平针法、滚针法等,这些都是刺绣的基础针法。“其实,我一开始绣的并不太好,但奶奶鼓励我说,蛮好蛮好,我的兴趣越来越大。”张黎星说。   

  绣完松针绣松枝,绣完松枝再绣一整只仙鹤,就这样,从三四年级时在奶奶的引导下拿起绣针,到五六年级时,张黎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松鹤图的作品了。她觉得已经把奶奶的技艺学得差不多了,想要学习更多、更难的技艺。   

  张黎星的母亲也是一位绣娘,平绣功底很深,常常把一根线分成一丝、两丝来绣制,绣金鱼时还要把一丝线分成更细的一毛、两毛来绣,这样才可以把金鱼尾巴处的丰富色彩表现得细腻生动。   

  张黎星的小板凳就从奶奶的绣绷旁挪到了母亲的绣绷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没学多久,张黎星的母亲便来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卢福英的工作室工作。母亲对张黎星说:“不如你跟我一起去卢老师的工作室学习吧。”   

  卢福英的工作室有八九十名绣娘,个个技艺精湛,各有所长,张黎星随着母亲在这里学习,常常一绣就是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说,连厕所都很少去。   

  一天,张黎星正在那里尝试绣一幅乱针绣的江南水乡图,恰好被卢福英看到了。她很赞赏,说张黎星刺绣的速度快,有天赋,当下决定要好好教张黎星。   

  就这样,张黎星拜师卢福英,开始系统地钻研苏绣飞针走线的奥秘。此时,张黎星在大学一边读书一边学习苏绣,除了寒暑假“泡”在刺绣里,平时她还把绣绷带到学校,有空时就绣上几针。   

  卢老师常常给张黎星布置比较难的刺绣作品。一次,她拿来一幅50×50cm的重彩刺绣作品,给张黎星讲先要怎么绣,后要怎么绣,颜色如何运用。卢老师讲了两三个小时,张黎星听得云里雾里,因为卢老师传授的技艺里包含了大量的色彩运用的原理,可这些张黎星都不懂。   

  一直对自己的刺绣学习能力充满自信的张黎星产生了疑惑:“刺绣竟然是这么深奥的?”她第一次意识到,做一名优秀的绣娘,不仅仅要会飞针走线,还要去学习包括美学、艺术理论等专业知识。   

  于是,在自己的课业之外,张黎星又坐进了苏州职业大学的美术课堂,从素描、透视、色彩原理等基础学起。   

  有了理论知识的加持,张黎星的刺绣功力大为增进。作为苏州市人大代表,卢福英常带着徒弟们的作品,向江苏省的人大代表们展示自己学生的苏绣技艺。   

  “没想到我的作品得到了人大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称赞和鼓励,那时候觉得无比自豪。”张黎星笑着回忆。   

  母亲并不希望张黎星成为一名绣娘,觉得绣娘太辛苦,因此让她在大学里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这样毕业可以做一名白领。但是张黎星却痴迷刺绣,觉得自己作为一名90后,又跟着大师学习到这么多针法技艺,有自信也有责任将苏绣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大学毕业后,张黎星正式成为一名绣娘,扛起了苏绣传承人的担子。   

  既是传承的一代,也是创新的一代   

  绣得多了,张黎星不再满足于绣制传统的图案。她想要有变化,想要创新,这才是她这一代年轻人从事苏绣的意义:既是传承的一代,也是创新的一代。   

  2011年,张黎星跟随卢福英老师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向林乐成教授学习纤维艺术,大开眼界,思维得到大大拓展,从而交出了她的第一幅原创作品《聚焦》。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张黎星对生活的观察,她发现树的枝干很美,便拍了很多素材,而后将它们抽象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意境,再运用苏绣的技艺将其表现出来。   

  当时她在工作室里绣制这幅作品时,绣娘们过来围观,对张黎星要绣制的作品充满疑惑:“这样绣,谁会喜欢?”“谁要这样的作品?”“没人要的作品,绣出来有什么意义?”   

  张黎星静心绣制,不让自己被质疑的声音干扰。《聚焦》完稿不久,便被上海一位收藏家买走。2011年9月,《聚焦》入选“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并荣获传统技艺奖;同年12月,又在第五届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中斩获银奖。努力获得回报,这些肯定对张黎星在苏绣创新道路上的探索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此后,张黎星思索不断、创作不断。   

  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张黎星自然对苏州园林的风格再熟悉不过,2016年,她的作品《嬉戏》便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元素,再加小鸟题材的小清新风格,赢得了评委的青睐,作品获第十届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   

  《嬉戏》这组作品由四件独立而又互相呼应、和谐统一的刺绣组成。每件刺绣的画面都以麻雀为主体,造型各异,有的栖息在枝头,有的扑动着双翅,有的叽叽喳喳唱着曲儿,构成一组跳动的音符。色彩方面,张黎星特意使用朴素的色彩,整组作品仅用深灰色、深棕色、浅褐色,以简胜繁,在观者的视觉、心理上营造一个静谧空间。   

  这组作品框架的设计也别有匠心:内层框架像一个遮蔽风雨的小屋,外层框架像一扇苏窗,在视觉效果上,就像人们在苏州园林中,透过苏窗观赏美景。   

  很多刺绣工艺师感慨有些创意“叫好不叫座”,人们只是欣赏一番,并不购买。但在张黎星这里,她的创意作品“叫好又叫座”   

  她设计的这组刺绣框架目前在镇湖苏绣一条街上卖得特别火爆。一次,她正好路过一个朋友的店,院落里堆满了张黎星设计的框架。朋友说她接了一个订单,客户要几百个这样的框架。虽然这个框架的知识产权属于张黎星,但朋友也感受到了人们的喜欢,说明张黎星的原创设计是优秀的。   

  张黎星时刻惦记着如何让传统技艺赢得年轻人的心。   

  2016年,她用波普艺术创作了一幅《霸王别姬》的苏绣作品。“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也是一种创新‘碰撞’。”这种打破原有传统刺绣格局的做法,在业内犹如“平地一声雷”,引起很多从业者关于“技艺与艺术”的争论。但张黎星坚信,年轻手艺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哪怕当前的探索不被一些专家认可,她也不会停止脚步,还是要往前走,谁也阻挡不了。   

  除了继续突破技艺,张黎星还尝试新题材,融入时代新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党情怀,她创作了一幅名为《红船精神    精神永恒》的作品。张黎星采用乱针绣为主的创新绣法,运用50多套相似的红、黄丝线,以虚实交叉线条绣制完成了“红船”,生动展现了一叶扁舟从南湖出发,乘风破浪、劈波前行的情景。   

  “苏绣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感的传递。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也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记录下时代发展的瞬间。”张黎星说。   

  为苏绣的未来播种育苗   

  在张黎星奶奶和母亲年轻时所处的时代,女孩子生下来就一定会做绣娘,没有第二选择。到了当代,年轻人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张黎星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对于苏绣的传承和发展,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好的人才队伍是苏绣技艺发展的基础。为了促进绣娘们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2011年,张黎星与卢福英老师共同创办了苏州市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设置了绘画技巧提升、刺绣与色彩的运用、苏绣的发展、刺绣针法运用等课程。   

  “我们还开展‘苏绣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苏绣技艺。在小学开设苏绣社团课,以可看、可听、可感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苏绣;在中学开展系列讲座,讲述苏绣发展史;在大学开设相关选修课,系统性介绍苏绣技艺。”张黎星说,“我们办学,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赚钱。”   

  作为苏州市唯一申办许可开展刺绣培训的职业学校,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为学员们提供技能资格考证,学员们取得了“抽纱刺绣工”相应的国家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就可以享受不同的待遇和奖励。学校还和政府部门合作,举办相应的竞赛,以此来选拔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同时也为青年人才发挥技艺提供更大的舞台。   

  就在张黎星向记者介绍培训学校情况的时候,工作室里的一位年轻老师背上书包,去为2023年“爱心暑托班”的孩子们上课了。“爱心暑托班”的孩子们来自苏州22个社区,张黎星和老师们面向“爱心暑托班”的孩子们开发了刺绣培训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为孩子们播下一颗种子。”张黎星说。   

  对话   

  张黎星和卢福英老师在一起   

  《风流一代》:从事刺绣之后,你觉得自己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长?   

  张黎星:我以前是个不爱说话的人,跟着母亲去卢福英老师的工作室学习,常常坐在那里埋头刺绣,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有人到工作室来参观,我也觉得很尴尬,但参观的人多了,他们看到我的作品,对我竖起大拇指,我的自信心就慢慢培养出来了。后来我又接受邀请,到很多学校、单位去上课,传播苏绣艺术,传授刺绣技能,我的职业受到很多人的尊重,我就越发自信了。从过去一句话不说,到现在几乎变成了一个“话痨”,都是成为绣娘之后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   

  《风流一代》:你现在身兼数职,有很多管理、行政方面的事务要处理,可是作为一个绣娘,创作时需要安静地工作,你如何平衡这两者?   

  张黎星:你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的,我的核心工作是做绣娘,创作新作品,这是我每年必须给自己下达的一个任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有绣娘开直播推广自己的刺绣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也在这个期间创作了《山海经》系列刺绣作品。这个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儿子,他在看《山海经》,问我能不能绣绣《山海经》。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和古籍,先画出线图,绣制时,又在技法上创新原有的孔雀羽毛刺绣法,创作了16幅作品。我儿子很喜欢这些作品,现在这些作品都被拿出去展览了。每有新作品出来,我的内心总是满足和欣喜的。   

  《风流一代》:传统技艺都面临传承的问题,你怎么看?又有着怎样的计划?   

  张黎星:这是很正常的,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我们首先要创作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作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苏绣这门艺术不只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很现代、时尚的,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这其实就是我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除了国内,我们的作品曾经在瑞典、西班牙、文莱、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巡回展出,也在当地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我希望通过传承创新,让苏绣技艺代代相传,永远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风流一代》:传播苏绣,你还做了哪些工作?   

  张黎星:和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我还到新疆、宁夏、贵州等地,教那里的妇女们学习苏绣,用产业扶贫的思路帮助她们摆脱贫困。苏绣虽然产生于苏州,但它的受众群体来自全世界。我们完全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妇女们也学会这项技术,用她们勤劳的双手致富。   

       

     (《风流一代2023年09期 期刊架位号 [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