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8462] 期刊架位号[8462]](./W020230423492848018626.jpg)
文 沈黎明
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提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振玉,可谓无人不知。他首创“籼粳架桥”技术育成的杂交粳稻品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杂交粳稻奠基者、辽宁省功勋科学家,杨振玉与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且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并誉为中国水稻界的“南袁北杨”。
更换专业 投笔从戎
1927年11月,杨振玉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一户普通人家。杨振玉自幼聪慧,父母觉得他天资聪颖,便倾尽家中所有将其送进学校,希望他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入学之时,正值时局动荡的年代,杨振玉深知父母供自己上学不易,因此学习十分刻苦,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进入高中后,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他还博览群书,每天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学校图书室里度过。1949年,杨振玉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法学院。入学不久,新中国宣告成立,百废待兴,如何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摆在人民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国家急需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希望尽快提高粮食产量。杨振玉虽然读书刻苦,但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从江西农村走出来又目睹过战争年代民不聊生的他,非常清楚国家所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杨振玉毅然从法学院转入农学院学习,期待为国分忧。就在杨振玉发奋学习之时,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号召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入伍走上战场,还是按部就班完成大学学业,成了摆在杨振玉面前的一道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题。思考再三,年少深受战乱之苦的杨振玉认为:“只有国家安定了,知识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否则根本谈不上科学报国!”于是,他立即报名参军,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部队这所座大“熔炉”里,他经历了硝烟弥漫战场上坚强意志的锤炼,以及革命军人优良品质教育、革命传统熏陶,一个信念在杨振玉心中确立起来: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只有把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扎根东北 潜心育种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杨振玉回国来到沈阳。他不改参军前的初衷,希望去完成未读完的大学农业课程,部队首长了解他从大学参军入伍的经历后,满足了他的愿望。1954年8月,杨振玉进入沈阳农业大学,继续就读农学专业。
时光荏苒,1957年杨振玉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填报分配志愿时,他选择到1956年刚筹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在参加社会实践时了解到当时辽宁省很多地方种植的水稻采用的是国外杂交水稻品种,这让出生在农村的杨振玉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我们这样一个有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么没有培育出自己的高产量优良杂交稻种呢?带着疑问,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高产优良杂交稻种。远在江西老家的亲朋好友得知他的选择后纷纷劝他:“你一个南方人,为保家卫国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我们能理解,但要留在东北工作,能适应那边天寒地冻的漫长冬天吗?”“现在国家建设到处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再说我们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比北方大得多,你要培育优良水稻品种,回老家这边选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不一样可以实现理想吗?”杨振玉明白亲戚朋友都是为自己好,谢过大家后诚恳地说:“我是农学专业毕业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刚筹建,说明国家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个新建科研单位正需要人,我就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慢慢适应!”就这样,刚到而立之年的杨振玉于1958年1月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工作,从此踏上了科研之路。
一进入稻作研究所,杨振玉就全身心投入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一方面查阅大量国内外专业资料,从中汲取营养,虚心向年长有实践经验的老同志求教;另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问学于老农,从育苗、插秧到收获,无不兢兢业业,每天做好记录稻种来源和品种、育苗技艺、土壤墒情、天气水文、亩产量等一切与水稻生长有关情况的工作,常常一天要跑好几块稻田,渴了喝一口自己带的水,饿了就在地头吃一口自备干粮。为了掌握狂风暴雨这类极端气象条件下水稻的抗灾能力,杨振玉还会在风雨停后踏着泥泞的田间小路查看不同品种水稻的倒伏状况,有时由于精神过于集中没注意脚下路滑而跌倒在田埂上,他爬起来抹一下泥巴继续查看。辽宁营口、盘锦等许多水稻产区都留下了他不知疲惫、孜孜以求的身影,很多与他打过交道的农民都对他的敬业精神和虚心求教态度赞赏有加,更有不少老农成了他的好朋友。
置身于广袤的田野间,杨振玉坚持在大地上做文章,数年下来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经过认真分析、深入思考,他认为,如果按常规方法培育杂交水稻新稻种,很难达到国外优良杂交稻种水平,只有转变研究思路,闯出一条新路才能赶上,并最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辟蹊径 籼粳架桥
经过一番充分准备,杨振玉踏上了研发杂交新稻种的攻关之路。在植物学上,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耐热,主要种植地分布在我国及南亚、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具有耐低温特性,种植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东北亚温带地区。当时,我国在杂交籼稻育种研究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杂交粳稻育种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状况,尽管知道国际上业界一致认为杂交粳稻育种难度比杂交籼稻育种大很多,但杨振玉还是知难而进。
1971年,杨振玉正式开始杂交粳稻育种工作。海南崖县(今属海南省三亚市)是我国南方繁殖育种主要基地之一,这年冬季,杨振玉从辽宁携带上千份水稻种子一路奔波来到海南,亲自育苗、插秧,每天早出晚归,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身汗水一身泥。在摸爬滚打中,杨振玉边实验边总结。两年下来,他通过研究发现,典型的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优势是难以直接利用的,一段时间反复思考后,他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想法——如果采用籼粳稻中间材料,走一条架桥之路,使籼粳稻亚种基因组适度搭配、协调,培育偏籼偏粳的骨干亲本,或许才是利用籼粳稻杂交优势的制胜之道。有了这一思路,杨振玉马上行动。经过不懈努力,1974年,他成功将部分籼稻遗传成分导入粳稻品种中,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偏粳型高配合力的粳恢C57,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他首创的这一育种方法被称为“籼粳架桥”技术。此后通过不断实验、完善,1980年杂交粳稻终于实现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从1971年杂交粳稻开始列题研究,到1980年大面积种植,其中遇到的困难、波折数不胜数,但不管多难,杨振玉绝不放弃、不退缩,全身心扑在科研上。为了争取时间早出成果,他在海南试验田里每年不辞辛劳连种三茬稻,曾7个春节没回家过年,很多同事称他是“拼命三郎”。
中国水稻“籼粳架桥”技术的发明、杂交粳稻大面积种植的成功,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杂交粳稻育种技术先后被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引进,杨振玉也相继应邀赴美国、日本、菲律宾、朝鲜等国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合作,为我国先进的杂交粳稻育种技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此,杨振玉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作为“863水稻高技术研究”北方合作单位主持人,杨振玉除在理论上阐明了杂交粳稻从育种到种植中的诸多问题外,还在实践中培育了两个亚种培矮64S系列组合,并开始示范种植。之后,他又成功培育出杂交粳稻粳恢C418,进一步从理论上丰富了“籼粳架桥”技术的内涵,使北方杂交粳稻迈上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杨振玉培育出广占63S不育系及其系列组合,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杨振玉2001年发表了《粳稻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及其骨干亲本的选育和应用现状》研究报告,2013年参加完成了国家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几十年来,杨振玉心系国家,呕心沥血为农业发展勇攀高峰,使中国杂交粳稻育种和推广种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他不仅被公认为中国杂交粳稻的奠基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还当选为辽宁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担任了辽宁省科协副主席、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原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他取得的科研成果曾荣获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一届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首批科技功勋奖等一系列大奖。
2022年12月8日,杨振玉因病医治无效,在辽宁沈阳与世长辞,享年95岁。斯人已去,但他献身祖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崇高精神将永远被世人铭记。责编/文邦
(《老友》2023/04 期刊架位号[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