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当温水里的青蛙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曾那迦
2022年2月21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向上海市委领导反映:“进入事业编后,不管员工考核如何差,都不能辞退,非常不合理。”这名网友指出单位里有同事只“摸鱼”不干活,即便工作能力不足,没有绩效依旧考核合格,工资照拿。
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国企、事业单位,有人处于“休闲”状态都不是风气健康的表现。不少领导干部表示:“闲人并不懒,亦不愚,闲自有其闲着的原因。”一些体制内的闲人每天上班就像“温水煮青蛙”,得过且过地敷衍着混日子。这类现象并非年龄较大者的专属,一些新入职的年轻干部也早早卸掉拼劲,这些人亟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闲人病”。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忌只顾“往上跳”
“我之所以在工作上松懈不进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还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近日,一名干部因工作作风懈怠问题被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约谈。他在之后的民主生活会上反思,“是我自觉晋升无望,工作也没了积极性,只以领导要求的最低线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
刚过去的换届年,不少地方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个别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出现了“副科级干部要求年龄为35岁以下”等要求。罗穆在某地基层单位工作多年,各方面工作都是熟手,但近一年来却不愿再当办公室里的“主心骨”,因为比他年轻的同事升了上去。在他看来,一些刚获得提拔的干部没有领导才能和经验,是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另一名基层老干部反映:“如果片面强调年龄,会打击一批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业积极性。”
东部某省直部门干部唐夏去年换届中没能如愿升上处长,眼看晋升没了指望,过去一向干事积极也颇具能力的他索性称抑郁症要回家休养,半年没来单位上班。虽然长期病假不上班,工资却没少。
“基层干部年龄到一定程度想再往上走希望很小,比如说像我们这些普通干部,45岁临近还没提拔,基本上没了‘奔头’。”一名区县机关干部告诉记者,自己也是长期苦于“副科病”,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退居到二线,主动或被动地让位于作为中坚力量的年轻干部,变成了办公室里可有可无的闲人。“即使不认真干事,领导也不好‘刁难’我们这样的‘老人’。”
(《廉政瞭望》2022/05 期刊架位号[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