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2021/02/24)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5928]  
   194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一位革命老战士举行祝寿活动​‍‌‍​‍‌‍‌‍​‍​‍‌‍​‍‌‍​‍​‍‌‍​‍‌​‍​‍​‍‌‍​‍​‍​‍‌‍‌‍‌‍‌‍​‍‌‍​‍​​‍​‍​‍​‍​‍​‍​‍‌‍​‍‌‍​‍‌‍‌‍‌‍​。 同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中共中央为他寿辰献的祝词​‍‌‍​‍‌‍‌‍​‍​‍‌‍​‍‌‍​‍​‍‌‍​‍‌​‍​‍​‍‌‍​‍​‍​‍‌‍‌‍‌‍‌‍​‍‌‍​‍​​‍​‍​‍​‍​‍​‍​‍‌‍​‍‌‍​‍‌‍‌‍‌‍​。 毛泽东在祝词中称赞说:“你是我国革命老战士,自辛亥以来,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这位老战士,就是“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一个书香门第,曾祖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祖父是个廪生。 童年的林伯渠因体弱多病,没有早早就入私塾读书,只是在同辈和堂兄林修梅的影响下开始识字。 到了1893年,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乡试得中,考取了副贡生。 回乡之后,林鸿仪发现7岁的儿子竟然可以识得千余字,欣喜之余,开始时常带他走亲访友、祭祖、赶集,不断开阔林伯渠的眼界。 与此同时,林鸿仪也开始考虑儿子的读书计划,编撰了一套启蒙书籍给林伯渠读。 这套被称为“励志四书”的书籍,一度成为当地私塾的蒙学课本。 

  林伯渠9岁进入私塾读书。 除学习四书之外,林父还要求林伯渠读一些史书传记,培养他的务实思维。 因为读书多,林伯渠的思想日趋成熟,特别是读了父亲书架上那本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之后,他觉得振兴国家,首先得重视国民教育,因此立志成为国家的教育人才,以知识来唤醒国人。 

  1902年,林伯渠考入湖南常德公立西路师范学堂。 当时,西路师范是湘西的最高学府,在学校的进步学生中公开、半公开或秘密地流传的进步书刊,使林伯渠迅速地趋向于正在兴起的革命潮流,“我在湖南西路师范读书时,即获读《新民丛报》,加以唐才常汉口起义等影响,仇满和富国强兵的思想,当时是很强烈的”。 

  1903年冬,西路师范选拔留日学生,林伯渠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1904年春,林伯渠考取公费生,告别亲人和师友,赴日本留学。 他抵东京后进入东京弘文学院湖南师范班学习。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有好几种杂志,如《新民丛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另外还有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等人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这些都是林伯渠的课外读物。 林伯渠后来回忆:“留学东京时,忧时忧国之思,无时或忘。 看到日本维新后自强不息的苦干精神,深痛清廷的腐败与国运的危急,自己觉得对挽救国家危机应尽一部分责任。 当时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风行一时,他倡导的维新立宪学说,及对国内现状尖锐的批评,这些再加上从日译的欧美书报那里知道的关于民主政体的概念,确立了我的革命思想。 但还是从民族的爱国主义出发,阶级意识依然是模糊的,甚至以为只要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就可以全部解决中国问题。  

  1905年,孙中山到东京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商议组建同盟会。 东京的留学生和华侨决定8月13日下午为孙中山举行欢迎大会。 林伯渠参加了大会,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讲。 他觉得孙中山的讲话帮助他解决了很多长期以来懵懂不清的问题。 8月20日,林伯渠参加了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后加入同盟会。 这是林伯渠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改变了他原来设想的教育救国之路,他从此踏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成了职业革命家。 

  (责编/黄梦怡 责校/陈毓婧、陈小婷 来源/《林伯渠:“白首壮心驮大海”》,谢承新/文,《湘潮》2018年第12期; 《林伯渠政治生涯的三次抉择》,唐贤健/文,《党史纵横》2014年第12期)

  

(《今古传奇·人物》 2020/12) 期刊架位号[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