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那些年,他们一起不洗澡(2020/12/10)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5776]

     

[英]罗伯·亚塔 译 高英哲 

洗澡易得病,肮脏可强身? 从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排斥清洁身体​‍‌‍​‍‌‍‌‍​‍​‍‌‍​‍‌‍​‍​‍‌‍​‍‌​‍​‍​‍‌‍​‍​‍​‍‌‍‌‍‌‍‌‍​‍‌‍​‍​​‍​‍​‍​‍​‍​‍​‍‌‍​‍‌‍​‍‌‍‌‍‌‍​。 连伊丽莎白一世也表示,她一个月才洗一次澡…… 

法王亨利四世派使者前往财政大臣萨利公爵在巴黎的住处,邀请他出席一场会议​‍‌‍​‍‌‍‌‍​‍​‍‌‍​‍‌‍​‍​‍‌‍​‍‌​‍​‍​‍‌‍​‍​‍​‍‌‍‌‍‌‍‌‍​‍‌‍​‍​​‍​‍​‍​‍​‍​‍​‍‌‍​‍‌‍​‍‌‍‌‍‌‍​。 使者到了萨利府邸,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在洗澡​‍‌‍​‍‌‍‌‍​‍​‍‌‍​‍‌‍​‍​‍‌‍​‍‌​‍​‍​‍‌‍​‍​‍​‍‌‍‌‍‌‍‌‍​‍‌‍​‍​​‍​‍​‍​‍​‍​‍​‍‌‍​‍‌‍​‍‌‍‌‍‌‍​。 公爵大人准备出浴前往开会,但使者却上前阻止,并警告他:“大人,请停下来,不要再洗了。 国王陛下非常关心您的健康,倘若陛下知道您的状况,一定会移驾至此的。 ”听了使者的禀报及医生的建议后,亨利四世决定改在萨利府邸开会。 萨利公爵收到一封短笺,要他隔天“穿着睡衣、紧身裤、拖鞋,戴着睡帽来迎接国王,以免大人因为最近洗澡而染上风寒”。 

此事发生在1610年,这段插曲记载在凯瑟琳·艾森堡的著作《干净:不卫生的沐浴史》里。 虽然他们的行径在今天会引入侧目,然而在17世纪的欧洲,却不会有人觉得稀奇。 那时不仅人们很少洗澡,大多数人还觉得沐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儿。 当时的专家认为,倘若萨利公爵匆匆结束沐浴,又没有好好休养,就会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 

据艾森堡所述,这种厌恶洗澡的心理始于14世纪中叶黑死病爆发之时。 在那之前,人们很爱洗澡,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定期到公共澡堂报到。 罗马人爱洗澡是出了名的,尽管中世纪早期这股风气一度中断,但是十字军在东方体验过大众浴池后,洗澡风潮又卷土重来了。 然而当黑死病开始横行欧洲大陆,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时,有些人认为问题就出在“清洗身体”上。 他们相信黑死病是经由水从皮肤上的毛孔进入人体的。 于是各地的澡堂纷纷关门,艾森堡口中的“西方世界最肮脏的时期”就此开始了。 

脏臭不分贵贱 

卫生专家开始宣称,疾病是通过皮肤上的毛孔来传染的,应对之道则是用干掉的汗水把它们堵住,结果欧洲人变得奇臭无比。 “每个人都浸泡在腐臭之中。 ”艾森堡说,“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有着独特的汗味,有干掉的,也有新淌的汗。 ”带味儿的可不只是穷人,有钱有势的人也同样不顾个人卫生。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声称自己“一个月洗一次澡,不管需不需要”; 而法王路易十三在七岁之前压根儿就没洗过澡。 人要是脏起来,还真是不分贵贱。 

艾森堡解释说:“国王的身体是整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当时全国最好的医师要国王用汗裹覆全身来堵住毛孔,因此,国王洗澡的频率有可能比某些臣民还要小。  

因为不洗澡,比较讲究的人就经常更换内衣来保持清洁。 他们用化妆掩盖脏脸,用香水来减少体臭。 不过后面这招通常是为了少闻点别人身上的恶臭,而不是要让自己好闻一点。 

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因为黑死病疫情的减缓而改变。 “19世纪中叶,卫生改革人士走遍全法国,试图告诉乡下人一辈子可以多洗几次澡。 ”艾森堡说,“但是这些乡下人仍然觉得只要下水沐浴,自己就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登基时,白金汉宫里没有浴室。 即使到了1881年,德国科隆市也只有不到4%的家庭有浴室。 艾森堡指出,就算有了卫浴设备,众人的态度也改变得极为缓慢:“比方说法国人早就知道有室内水管这种东西,英国却比法国早半个多世纪装配自来水。 1830年左右,有人告诉巴黎的水利工程主任,伦敦已有三分之一的房子装了自来水,他却回答说那错得离谱,铁定不管用。  

从臭气熏天到香得过头 

直到很久以后,综合了诸多因素,西方世界才又开始洗澡了。 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大众对于洗澡的健康疑虑逐渐消弭,同时也有人开始明了保持身体干净的好处。 南丁格尔的医疗成就就与她清洗病患有关。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因伤病而死的人数减少,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艾森堡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有其功劳:“他们谈论自然的事物,尤其是谈到冷水,并且鼓励大家接触水。 ”科技也造成了一些改变:19世纪大众重新发现了室内水管的优点,引进了淋浴设备。 这些进展促成了经常沐浴习惯的养成。 

起初,中上阶层开始重拾沐浴习俗,这造成许多人常将“贫穷”与“肮脏”联系在一起。 “19世纪有些人开始洗澡后,阶级划分也随之开始。 ”艾森堡说,“突然间大家注意到乡下人、农夫跟工人闻起来不一样,而且他们觉得那气味不好闻。 英文用‘the great unwashed’来指涉下层阶级。 这在当时是个很新潮的说法,因为先前每个人都没洗澡”。 

时至今日,欧洲人再也不会忌讳沐浴的事情了,想怎么洗就怎么洗,一天中想洗几次就洗几次,许多人甚至开始有了“洁癖”。 美国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2005年有24%的新房中建有三间以上浴室。 艾森堡把现代生活中这种想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的欲望归因于20世纪才兴起的众多广告,因为“肥皂、体香剂、爽身粉及香水的生产厂商期望大众‘总是担心自己闻起来不那么清新可人’”​‍‌‍​‍‌‍‌‍​‍​‍‌‍​‍‌‍​‍​‍‌‍​‍‌​‍​‍​‍‌‍​‍​‍​‍‌‍‌‍‌‍‌‍​‍‌‍​‍​​‍​‍​‍​‍​‍​‍​‍‌‍​‍‌‍​‍‌‍‌‍‌‍​。 她认为这一趋势发展得太过头了:“如今我们太执着于去除自然的体味,用店里买来的东西把它盖掉,我觉得这并不健康。 不过在调查了28个国家之后,我发现太多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的,相信如今的潮流早晚也会有消退的一天。  

时代有别,迥异看脏 

●“把指甲剪干净,不留脏污; 别让鼻毛长出来; 确保口气绝对不会熏到人; 避免产生让人掩鼻的男性体臭。  

——罗马诗人奥维德,约公元前1世纪 

●“洗澡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们一年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圣诞节前,一次在复活节前。  

——法国修士乌尔里希,11世纪 

●“他们要怎么说随他们去,但是不洗澡的好处比洗澡多十倍。  

——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18世纪 

●“最能区分两个人的,莫过于他们对清洁观念的不同。  

——德国哲学家尼采,19世纪 

●“我不怪工人身体发臭,但他真的很臭,这会让鼻子灵敏的人很难交际应酬。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922年 

摘自《BBC知识国际中文版》 

  期刊架位号[5776]

 (摘自《视野》 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