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5573] 期刊架位号[5573]](./W020211221548965564197.png)
1916年1月21日,萧华出生在江西赣州兴国县的一个泥瓦匠家庭。
童年的萧华有“神童”的美称,他聪颖好学,凭着总是考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祠堂学租(用以办学或资助参加科举、奖励得功名的人的费用)的奖励。 他衣衫褴褛,却才高志大。 12岁那年,学校命题作文《我的将来》,同学们大都企盼升官发财、荣华富贵,萧华却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 老师把他的作文贴在墙上,当作范文讲评。
萧华父母皆是早期共产党员,家中是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少年时期的萧华就结识了地下党员萧以儒和萧以佐,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萧华对革命早已心向往之。 1927年春,萧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青年干社”。
萧华对地主乡绅欺凌百姓早已深有体会。 1928年,萧华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念初中。 县商会的老板们给学校捐了一批乐器,让学校组织乐队,萧华看中了一把锃亮的铜号。 他兴奋地拿起铜号一吹,不料竟发出“嗤”的一声,旁边的同学哄笑起来,商会会长的儿子嘲讽他说:“饭都吃不饱的人,还有力气吹号? ”萧华气得涨红了脸,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争一口气。 他诚恳地请求老师让他练习,得到了老师的同意。 天道酬勤,萧华苦练半年,小号吹得日渐娴熟。
这年秋天,县城几所学校举办联欢会,萧华的号声获得一阵阵喝彩,把联欢会气氛推向高潮。 在场的乡绅老爷们相互打听:“号手是谁? ”当老师讲出萧华的身世后,这些老爷们很不高兴,他们认为穷人没资格参加乐队。 第二天,学校就没收了萧华的铜号。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萧华的父母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孤苦无依的萧华只得辍学。 同年12月20日,兴国暴动爆发,萧华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他机智地将红军便衣战士引进城,又带着一帮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用木炭在反动分子的门上画标记,暴动队按照标记把反动分子一网打尽。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萧华作为青年团的干部参加了学习。 年底,他担任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 他不辞劳苦跑遍全县,区区建立团委,乡乡建立团支部,团员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1000多人,还组织起少年先锋队。 兴国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这个13岁团县委书记的组织才能,萧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注意。 1930年3月,毛泽东到兴国,特地让萧华来汇报共青团工作,并留他共进午餐。 毛泽东十分欣赏萧华的精明强干。 不久,萧华便接到命令到总前委报到,成了红军队伍中出名的“红小鬼”。
1930年6月,萧华担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跟着政委罗荣桓学做红军的政治工作,他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红四军的青年组织建立起来。 1932年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萧华以红四军共青团组织的代表身份,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会后,萧华调任红10师30团政委。 三个月后,他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长,1933年初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
1933年夏,萧华主持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央提出了在青年中扩大红军,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9月,共青团中央在江西宁都成立“少共国际师”,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师政委。 他迅速率领这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年轻队伍,投入到反“围剿”激战中。
(责编/黄梦怡 责校/王文彩 来源/《萧华:沙场征战 文武纵横》,熊家林/文,《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 《最年轻上将的神来之笔》,李人庆、春雨/文,《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7月23日)
(摘自《今古传奇·人物》 2020/22) 期刊架位号[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