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尤其痛恨贪官污吏,在弹劾贪官时,他常常引用范仲淹的一句话:“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
意思是,弹劾掉一个贪官只是他一家哭,而一方百姓就能免受其害了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等职,官至枢密副使。 他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吏不敢欺,权豪势要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卒谥“孝肃”,有《包孝肃奏议》十卷。 其事迹长期流传民间,在多种小说、戏剧如《铡美案》《包公案》《三侠五义》中,都把他描写成刚正廉明、不畏权贵的清官典型,世称“包公”“包青天”。
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父亲名叫包令仪,母亲张氏。 包令仪自幼刻苦攻读,后来考中进士,做过知县。 在他看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 包拯兄弟3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都早年夭折,他成为家中独子。 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对包拯以后的为人为官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时包氏家风的主要内容是忠、孝和廉,这三个方面在包拯的父辈就已经存在了,到包拯时期他为人为官进一步丰富了家风的内容,后来形成了名垂千古的孝肃家风。
公元1027年3月,29岁的包拯高中甲科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过建昌县知县。 建昌在江西,距离庐州(合肥)十分遥远。 因父母年事已高,包拯要求在庐州附近做官,以便能伺候双亲、忠孝两全。 于是,朝廷改授包拯为和州监税,离庐州很近。 然而,父母仍然不愿意随同包拯一起赴任。
左右为难之际,29岁的包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辞官回家,侍奉双亲。 而且,这一辞就是10年。 包拯辞官侍奉双亲的行为,让世人钦佩不已,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肃然起敬,赞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古人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孝,德之本也,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风正、行为端,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尽职尽责。
父母去世后,公元1037年,39岁的包拯奋笔写下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核心即“清心”“直道”。
“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 “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包拯这首诗,直抒其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的心声。 “清心”是对官员品格的要求,“直道”是官员为官为政的哲学。 在包拯的身上,很好地把“清心”和“直道”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是他为官的起点,也是他为官的根基。
这首诗成了包拯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 他用26年的为官生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也成就了一个千年包公。
据史书记载,公元1042年,任职端州3年期满,包拯即将乘船离开端州。 端州百姓为了表达他们对包拯体恤民情的感激,送给他一方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砚台,并非金银珠宝,便收下了,其实端砚当时便十分名贵。 船出羚羊峡,刚行至江中不久,包拯发现了砚台的事,严厉申斥了手下,并将这方端砚抛入江中,还于端州。 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包拯尤其痛恨贪官污吏,在弹劾贪官时,他常常引用范仲淹的一句话:“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意思是说,弹劾掉一个贪官只是他一家哭,而一方百姓就能免受其害了。 他在《乞不用赃吏疏》中写道:“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 ”他认为,清廉的官员能成为百姓的表率,而贪赃枉法的官员则为世人所不齿。
包拯不但以“清心”“直道”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形成了名垂千古的孝肃家风。
公元1062年5月13日,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政要事的包公突然发病,卧床不起。 包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大儿子包繶已经去世,小儿子包绶只有5岁,还不懂事,谁来教育他? 思前想后,他提笔写下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严厉告诫子孙后代做官时不得贪污受贿,否则就不是他的子孙。 寥寥数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包拯让家人把这段话刻在石碑上,立于堂屋东壁,时刻戒示子孙,永远不要忘记。 包拯的家训可以说是家风的一种凝练,这种家训突出了廉洁方面,直白而且严厉,他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后代也必须这样做。 包拯的家训后来被写进了正史,非常难得。
据史料记载,包拯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包绶去世时,人们打开他随身携带的箱囊,发现除了诰命、书籍、著述和文具外,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 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 这些都说明,包氏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
1984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重修包公墓。 工程于1985年10月6日奠基,1987年10月1日竣工。 在隆重的落成典礼上,出现了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 他就是包拯的第29代孙,当时的“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
这一天,他带着妻子黄秀英,专程从香港来合肥,参加包公墓的落成典礼,并拜祭先祖包拯。 此次合肥之行,包玉刚还将父亲包兆龙12个字的遗训刻在了包公祠一旁的浮庄里,“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
(来源/陈毓婧 责校/李希萌 来源/《中国家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3月; 《重读包拯与司马光家训》,陆士伟/文,《光明日报》2014年3月27日)
(摘自《今古传奇·人物》 2020/10 ) 期刊架位号[5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