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前浪”和“后浪”的和谐相处之道(2020/08/17)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7117]              

  

 

  文:雨 晴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到眼界、追求、处世和理想,小到穿袜子的顺序、握筷子的方式、说话的口气,“后浪”都在潜移默化中复制着“前浪”的人生​‍‌‍​‍‌‍‌‍​‍​‍‌‍​‍‌‍​‍​‍‌‍​‍‌​‍​‍​‍‌‍​‍​‍​‍‌‍‌‍‌‍‌‍​‍‌‍​‍​​‍​‍​‍​‍​‍​‍​‍‌‍​‍‌‍​‍‌‍‌‍‌‍​。 然而,当年轻的“后浪”冲出家庭的港湾,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之后,再回过头来观察停驻在原地的“前浪”父母,却发现了他们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思想保守、脾气执拗、说话絮叨…… 

  “前浪”和“后浪”就像新旧两个世界的人,格格不入,冲突频仍​‍‌‍​‍‌‍‌‍​‍​‍‌‍​‍‌‍​‍​‍‌‍​‍‌​‍​‍​‍‌‍​‍​‍​‍‌‍‌‍‌‍‌‍​‍‌‍​‍​​‍​‍​‍​‍​‍​‍​‍‌‍​‍‌‍​‍‌‍‌‍‌‍​。 “后浪”非常失望,原来自己祈求和渴望的父母和现实的父母是两种人​‍‌‍​‍‌‍‌‍​‍​‍‌‍​‍‌‍​‍​‍‌‍​‍‌​‍​‍​‍‌‍​‍​‍​‍‌‍‌‍‌‍‌‍​‍‌‍​‍​​‍​‍​‍​‍​‍​‍​‍‌‍​‍‌‍​‍‌‍‌‍‌‍​。 “前浪”也非常受伤——孩子翅膀硬了,不再像从前那般乖巧,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家庭地位下滑了……“后浪”的个性和独立,遭遇“前浪”的守旧和规矩,犹如火星撞地球,让周围瞬间炸开,带着毁灭一切的气势……都说亲子关系是世上最难的修行,“前浪”和“后浪”怎样才能走向和解? 

  新时代的原住民和移民 

  有的父母感叹:无论成年人如何努力适应孩子的文化,总是有些隔阂。 孩子是新时代的原住民,而父母始终是移民。 

  受疫情影响,这个春季假期超长,为了不耽误功课,各高校均采取在家自学或上网课的学习方式,今年读大一的阿东就一直待在家中。 

  在家时间一长,父母开始忧虑:“儿子宅在家里这么久会不会失去学习状态? 在家学习会不会被人赶超? 到底有没有在认真听课? ”为此,他们经常在阿东上网课时闯进房间,借端茶送水偷偷在一旁观察,结果就是频频乱入镜头,害他被同学嘲笑是“妈宝男”“巨婴”。 

  父母不仅“捣乱”,还会向阿东提出各种问题: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一会儿摆弄手机,一会儿又玩平板电脑? 老师讲课,怎么可以乱插嘴? 怎么那么没礼貌,动不动就骂同学是猪,让人家滚? 

  阿东哭笑不得,解释说,上网课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有些只能装电脑上,有些要下手机APP,有时要用平板电脑做备忘。 大学上课就是比较轻松自由,老师也希望大家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至于“骂”同学,那不过是好朋友之间的亲昵戏谑,完全没有恶意。 

  阿东闲暇时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就是趴在电脑前打游戏。 看到从前那个勤奋上进的少年变成如今的颓废样子,父母心里是十万火急。 批评、斥责次数多了,阿东少不了要顶嘴、反驳。 摩擦渐渐升级,有时进阶到互吼、冷战、摔门,谁也不搭理谁。 他只盼着老天作美早点开学。 

  但读完了大学,“后浪”也不见得就能跟父母和平共处。 小米是个“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上海姑娘,梦想着“仗剑走天涯”,但从小就被父母严厉管制。 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小米以为可以自由选择以后的路,没想到,在企业当高管的父亲已经给她安排好了一切:去他的公司文化推广部上班。 但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小米偷偷签了一家旅行类媒体公司,工作地点在北京,试用期工资6000元,没有编制,不解决户口。 这些她都不在乎,但父母并不这样想,认为女儿“冲动”“自毁前途”。 小米等待入职的那段时间,家里始终是阴云密布,她与父母几乎全天无交流,偶尔说上几句,紧接着就是一场大战爆发。 父亲责骂,母亲苦劝,小米争辩,最后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小米离家北上那天,父母没去送她,甚至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说。 

  父母对儿女操心的重点,除了工作之外,婚恋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刚过31岁生日的芊芊在父母眼中早已是“滞销的大龄女青年”,焦虑的母亲3年前就一头扎进了白发相亲市场。 经过一番考察,母亲作出研判:按100分为满分的标准,又胖又不好看的芊芊竞争力只能打到65分,尽管她去年刚晋升为国企中层,年薪近50万元,绝对的“白骨精”,但输在外形不讨好。 

  于是,母亲一边混迹于几个红娘群,每天蹲守优质男做女婿,一边敦促芊芊减肥。 芊芊满肚子委屈:“如果一个男人连我的体重都接受不了,那他的爱是真诚的吗?  

  母亲批驳她:“纯属歪理邪说! 谁不喜欢美呢? 自律的人最美,不能控制体重,又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某天吃晚饭时,芊芊跟母亲又为了老问题大吵起来。 母亲怒火噌一下子蹿上头顶,盛怒之下把饭桌掀了,摔门而去。 

  芊芊哪里见过这种阵势? 她只好开始每天拼命瘦身,学习化妆穿搭,乖乖去相亲。 直到第3个相亲对象——一个心理学博士的出现,芊芊才有了谈婚论嫁的念头。 他们开始装修婚房。 

  不料,意外出现了。 芊芊的师姐有心理问题请教这个博士,问完之后跑来提醒她:“你男朋友有古怪,恐怕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 ”两个姑娘上网搜集了一堆资料,猜疑被印证了:这个男人患有精神分裂症。 

  芊芊将情况向父母和盘托出,责怪母亲“察人不明”。 父母闻言大惊失色。 芊芊经过一番智斗和斡旋,男博士主动提出分手,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就此结束。 但余波仍未平息,芊芊一听到有关恋爱的字眼就翻脸,母亲在她面前也自觉矮了一截。 

  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还体现在健康理念、价值观念以及对信息真伪的甄别上。 阿志跟母亲已经好几天不说话了,起因是一条“奢侈品”项链。 

  一个星期前,阿志的母亲和几个老姐妹出外游玩,经不住导购的如簧巧舌,一掷千金,咬牙买了条“Gucci项链”,带回来送给儿媳妇。 

  阿志一看那项链,吊着那坨闪瞎眼的“双C”钻石坠子,沉得能压出颈椎病。 老太太嘚瑟地说:“2020年最新款,原价两万多元,奥什么莱斯价才888元,超值! 我们一共只抢到了两条,你妈我厉害不?  

  这让阿志想起郭德纲相声里的一个梗:“我的手表老贵了,僵尸(江诗丹顿)的,原价35万,打完折420……”很明显,老太太又被坑了。 

  她平时就好买些三无保健品,一天到晚发伪科学文章、瞎养生秘诀、谣言,经常上当乱点“注册有红包”“看视频赚大钱”的诱导链接,阿志天天劝,没用,劝完又犯。 这回,阿志实在忍不住了,怼了她两句:“哼,被人当涮羊肉涮了,还美呢! 就这破项链,傻子都看出来是假的,早市上10块钱一条都没人要。  

  阿志话一出口,就后悔了,但为时已晚。 母亲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像个犯错的孩子般默默收起项链,转身走了。 

  那几天,母亲一声不吭,如常做饭、忙家务,但阿志的媳妇有好几次分明看见她在悄悄抹泪​‍‌‍​‍‌‍‌‍​‍​‍‌‍​‍‌‍​‍​‍‌‍​‍‌​‍​‍​‍‌‍​‍​‍​‍‌‍‌‍‌‍‌‍​‍‌‍​‍​​‍​‍​‍​‍​‍​‍​‍‌‍​‍‌‍​‍‌‍‌‍‌‍​。 某天,阿志无意中听到母亲站在门口和对面的阿姨聊天时长叹“人老了,不中用了,容易被骗”,他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来。 

  学着理解,是和解的第一步 

  父母与子女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但分别属于两代人,各自的人生起点、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历迥异,针尖对麦芒的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 然而,无论观念如何水火不容,终归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始终是内部矛盾,不能把亲人变敌人。 

  B站推出的“五四”青年节短片《后浪》一度刷屏,里面有一句话:“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这个片子与其说是给“后浪”打气,不如说是提醒“前浪”反思:当今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思考孩子与我们的关系? 是如今的孩子不行了,还是我们落后了? 到底该如何看待孩子与我们的分歧? 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与孩子携手向前,迈入精彩的未来,而不是整天忙着相爱相杀、消耗元气? 

  “后浪”也应该意识到:每一朵浪花,都是和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互相塑造。 “前浪”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曾经在他们身上绽放出美丽的光和热。 虽然时代和环境已经改变,但生活并没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 

  阿东的父母自然盼着他学业精进,但他从紧张的高中阶段转入更注重自学自律的大学阶段,突然没人管了,难免松懈,不愿意再回到被约束的状态。 矛盾就此产生。 说到底,是父母对未来的忧虑与阿东渴望像成人一样独立的意愿之间的冲突。 

  父辈“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业”的要求,其实正是当下最流行的“终身学习”理念的朴素表达。 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领悟他们的苦心,不要在最应努力的年纪偷懒,因为“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天不学习竞争对手知道,三天不学习全世界都知道”。 

  小米与父母对职业规划有着不同的期许,很正常。 父母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是关怀,也是呵护。 而小米并不甘心接受既定的安排,这是骨气,也是勇气。 

  老一辈人总是求稳,年轻人爱好冒险,谁都没错,错的是,不能站在彼此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问题。 职业应该如何规划,孩子是当事人,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而子女也应该体谅父母的苦心,不能“硬碰硬”。 

  豆瓣网上那篇催泪文《没想到妈妈会给我写信道歉》中妈妈的一席话既温柔又中肯:“你长大了,我试着站在你的立场考虑一些事情,你也学着站在爸妈的立场考虑一些问题吧。 我们都彼此将就,毕竟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是你的父母。  

  芊芊家的家庭战争,罪魁祸首是婚恋市场对于女性的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 母亲固然应该尊重芊芊的婚恋观,但芊芊也要理解,母亲的焦虑不是个体所为,而是特定社会环境造成的集体焦虑的缩影。 

  所以,一方面,儿女要明白,父母之所以采取“逼迫”手段,是因为社会文化和现实考虑这两条鞭子在后面抽打。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儿大不由娘”,儿女的事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只要他们过得幸福,无论处于哪种婚恋状态,都不重要。 

  阿志的母亲成长于知识匮乏的年代,对新生事物了解有限,高科技更是她的盲区,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代人的短板和痛点。 前不久,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刊登了一篇题为《不要代表这个时代淘汰你爸妈》的文章,戳中无数人的心窝:“他们老了,不再机敏,也搞不清一日一变的新技术,他们反过来成了你的‘孩子’。 他们健忘、眼花、听不清,他们说:‘你买的东西我都不会用。 ’不要厌烦,因为——接纳他们,就是接纳未来的自己啊!  

  和解需要智慧与技巧 

  代际矛盾再纷繁再芜杂,也无非两种:一是原则性的,二是非原则性的。 

  对于原则性问题,自然是寸土不让,但要抱持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所提倡的准绳:“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清晰而笃定,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挚爱但不蛊惑,是最好的关注态度。 

  因为减肥这件事,兰子跟母亲斗了半辈子。 身材纤细的母亲看不得女儿身上不断冒出的肥肉,各种秘方偏方用尽,还用赤脚医生的方子配了无数中药,女儿的体重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年少时不敢反抗,再怎么漆黑黏稠难喝的中药,兰子两眼一闭,也就咽了。 及至中年,身子可经不起药水这么泡。 她挣扎过,抵制过,甚至想过一死了之,但反抗还是失败了。 母亲也委屈得要命,冲她嚷嚷:“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 ”每次撕心裂肺地吵完,两个人都筋疲力尽,血压飙升。 

  有一天,兰子翻看一本逻辑学书时,突然醍醐灌顶:“母亲的逻辑可以归纳为:喝中药=努力=减肥。 不就是想熬中药吗? 给她就是了。 给不给不由我,但给什么,我可以做主。  

  于是,每次回家探亲,兰子都抱上正经大夫开的一堆中药,叮嘱母亲:“减肥的,辛苦你帮忙熬了。 ”母亲满口答应,忙屁颠屁颠地捧着药跑了——她要的就是女儿喝药,至于喝什么药,管它呢,有效就行了,反正大夫开的,横竖错不了。 这下症结瞬间解开了,既不伤身,又不伤情。 

  原来,两个对立面之间,真的是有中间道路可走的。 摸清对方的诉求,结合自己的底线,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识,一切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至于非原则性问题,大可不必过于较真,抬抬手,事儿就过了。 主持人马东在《奇葩说》里曾讲过一件事—— 

  马妈妈很喜欢看电视购物节目,有一次冲动之下买了个包——所谓的“欧洲皇室定制款”,19800元跳水价直降到930元,这价格太诱人了。 

  马东当然知道母亲被忽悠了,但他并没有毫不留情地揭穿骗局,站上道德高地批判母亲,而是装作很惊喜的样子,一顿海夸:“真好看,妈,你眼光真好!  

  马东不忍心。 因为母亲实在是太孤单了。 父亲去世10年,母亲没有再婚。 他平时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陪母亲吃顿饭都是奢望。 老人独守家中,唯有电视机陪着孤零零的她。 买买买,能让她获得些许慰藉​‍‌‍​‍‌‍‌‍​‍​‍‌‍​‍‌‍​‍​‍‌‍​‍‌​‍​‍​‍‌‍​‍​‍​‍‌‍‌‍‌‍‌‍​‍‌‍​‍​​‍​‍​‍​‍​‍​‍​‍‌‍​‍‌‍​‍‌‍‌‍‌‍​。 花钱不多,只要不影响安全和健康,吃点亏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得不承认,改变父母很难。 有道是:“父母教你时,你是张白纸; 你纠正父母时,父母已成画。 ”要三观早已固化的他们抛弃旧观念,绝非易事。 想要强制改变,不仅难以奏效,还会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前浪”不妨转换观念:“在我们幼时,他们如老母鸡护鸡雏般呵护我们,使我们避免被世界尖锐的棱角刺伤。 如今我们为何不能报以巨大的温柔,包容他们,爱护他们,怜惜他们呢? 在敬语中,我们常常尊称父母为‘您’,何为‘您’,就是‘你’在我‘心’上啊! 把他们轻轻地放在柔软的心上,才是真正的孝。  

  “前浪”不妨从与父母的关系中跳将出来,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 他们是第一次或次数有限地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前浪”也是第一次做儿女,都不是很有经验,所有人的过错都应当被允许和原谅,包括对方,也包括自己。 

  归根结底,理解和接纳,是“前浪”和“后浪”的心理需要,也是彼此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在亲子关系中,当你放弃了苛求与幻想,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对方,就会发现,从来没有什么“完美父母”,也从来没有“完美儿女”。 你也终将会明白,“即使他没有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来爱你,并不代表他不爱你”。 

  责任编辑:王娟 wjbj22@126.com 

  

(摘自《家庭》 2020/14)
  期刊架位号[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