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敬泽
1984年9月,本刊出版洛杉矶奥运会特辑,刊发记者冯贵家撰写的文章《第一枚金牌的主人》,详细叙述了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故事。 许海峰堪称中国体育历史上一座里程碑,从亚运会摘金到成为中国射击队教练,再到踏上体育行政管理岗位,人生中重要的几次转身,《新体育》都为其留下了记录。 谈起《新体育》,许海峰回忆起那一段段往事。
我与《新体育》
许海峰与《新体育》的关系十分特殊。 上世纪80年代,他的爱人赵蕾曾在《新体育》发表《枪恋》一文,写的就是许海峰与射击的故事。 许海峰对《新体育》情有独钟,“体育类媒体中,《新体育》是排第一号的”。 他寄语《新体育》:“体育媒体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把体育的精神传播出去。 ”
2018年底,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人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其中,获奖的中国体育人士有三位,分别是许海峰、郎平和姚明。 许海峰十分珍惜这份荣誉,他认为,体育界人士入选说明体育在改革开放40年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体育提升了国人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 许海峰也十分知足,他说:“100个里面咱们占了三个,已经不少啦。 ”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表彰“最美奋斗者”278人与22个团体,许海峰再次获奖。 他说:“能够获得这份荣誉,非常高兴和荣幸,这是咱们体育界共同的荣誉,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结果。 ”
许海峰一生都奉献给了体育,对中国体育有自己的观点。 他在很多场合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达到顶峰,此后,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国体育新的内涵和任务,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许海峰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竞技体育上下的功夫很深,但要成为体育强国,就要在大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上实现全面发展,体育应该跟上中国发展的脚步。 ”
角色转换 因为热爱
从1982年开始接受射击训练,到2017年从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许海峰的角色经过了几次重要转换。 《新体育》对他人生中的每次转折做了详细的报道。 每次走上新的岗位,进入新的环境,许海峰都能很快适应并做出成绩。
要问其中的秘诀是什么,许海峰认为首先是热爱。 他不只一次向《新体育》谈起自己成为奥运冠军前的故事。 许海峰喜欢射击,进入射击运动前做过知青,后来又去安徽省和县供销社当营业员。 1982年,安徽巢湖地区迎接省运会,许海峰中学时的体育老师把他推荐到地区体委参加射击训练班。 为此,许海峰毅然放弃了在国营单位的工作,到射击队里练了两个月,没有工资也不在乎,后来调到安徽省队集训,这段没有工资的日子又延续了一年半。 因为热爱,许海峰才撑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
其次是钻研,许海峰好研究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成功。 他清楚地记得,1982年11月2日是自己进入射击队领到新枪的日子。 那是一支国产枪,许海峰光修枪就修了5天,在训练后的第一场比赛就拿到了冠军,并在1984年4月拿到世界冠军,成为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前奏。 两年之间,为何进步如此之快? 正是因为钻研。 对于射击运动员来说,枪支稳定性是基础项目,需要长时间训练,但许海峰认为扣扳机的技术是关键。 他说:“谁都会瞄准,重点是扣扳机。 我就研究扣扳机和枪支晃动的规律,最后我成功了,我的扣扳机技术是非常特殊的。 枪支晃到10环的时候,扣响了就是10环,就这么简单。 ”
1994年,许海峰退役,做起了教练。 他坦言教练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角色,但是没办法,退役运动员不做教练的话,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国家队此时也需要他。 这份工作给许海峰带来压力,他说:“我一天教练都没做过,接的还是国家优势项目,我担心做不好会成为千古罪人。 ”不过,许海峰笃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优秀教练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这是许海峰一直琢磨的问题。 有的运动员在训练中水平很高,但在比赛中表现平平。 许海峰认为,判断一名优秀教练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让所训练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 许海峰下功夫研究怎么让运动员打得好,后来他成功了,中国女子射击培养出李对红与陶璐娜两名冠军选手,在1996年与2000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上拿到金牌。
2004年,许海峰离开奋斗了22年的射击运动,在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任副主任,分管现代五项。 他开始研究这项运动是否适合中国人。 中国运动员在技能项目上的表现比体能项目好,现代五项由射击、击剑、游泳、马术和越野跑组成,有三个是技能项目,许海峰认为这项运动应该是适合中国人的。 既然适合中国人,眼下成绩不行就存在问题。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2005年现代五项世锦赛上,钱震华成为首位夺得现代五项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 2014年世锦赛上,中国队在全部7枚金牌中拿到两枚,所有项目都有奖牌入账。
2001年,许海峰在一次面对《新体育》的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研究中外战争的喜爱,他把对战争的研究用在工作中。 工作之外,许海峰最爱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他认为知识面越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越多。 回顾在体育生涯中所取得的成果,许海峰说:“想做好一件事,就要热爱它,花功夫去研究,要踏实学习。 我常说工作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问题解决好了,工作就做完了。 ”
热心公益 老有所为
2017年从国家体育总局退休之后,许海峰常参加公益活动。 他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退下来也要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 ”去年7月,他已经62岁,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委员,从竞技体育的领路人转身成为全民健身推动者。 许海峰十分关注青少年眼部健康,推进这项事业至今已经有7年了。 他说:“根据2018年的统计,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近视率达到81%。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少年用眼问题,无论家庭和社会,对这个问题都要引起重视。 ”
1984年8月5日,许海峰在接受《新体育》采访时说:“零的突破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归功于伟大的时代。 金牌已成为历史,一切从零开始。 与《新读者》读者共勉。 ”如今,在新时代中开启人生新阶段,许海峰依然为他热爱的体育事业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