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纪年:初履与长望
范蓉蓉
接手《阅微》编辑工作,倏忽一年有余。整理旧刊时,指尖抚过2010年创刊号的封面,米白色轻质纸已沉淀出均匀的浅黄,如同摩挲一片晒足了十五年阳光的银杏叶。纸页微凉,却涸着旧日灯火的温润。这是《阅微》的第十五个年轮,而每一次翻阅过往,都仿佛与未曾亲历的时光撞个满怀,心绪也随之轻轻震颤。
初识《阅微》的过往,是在图书馆深处借阅室那排沉默的铁质书架上。以年份为刻度的过刊合订本码得齐整,书脊上的“阅微”二字清晰可见其生长的轨迹—早期形式的稚拙,到后来渐成风骨。翻开扉页,卷首语墨迹犹润:“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纪晓岚为书房“阅微草堂”所作的诗里,同样映照着阅微的初心—阅文品书,微言大义。铅笔标注的校改痕迹里,能想见前辈们围坐审稿时,台灯在纸页投下的暖光。那时的栏目还带着新生的清冽,“文笔”栏中,徐雁教授钩沉《杨公井古籍书店的前世今生》,徐廷华老师凝眸《书架上的林海音》……篇篇力作,字里行间奔涌的,是对文学不熄的热爱,更是对这份新生刊物的殷殷期许与默默托举。
恰逢编校“十五周年专刊”,兴致盎然重读《阅微文存》四卷本,一页页翻阅,忽然懂了那句“刊物是有呼吸的”。从辛弃疾诞辰880周年的深沉回响、汪曾祺百年诞辰的温煦追思,到南京方言、科幻文学、经典阅读、馆员书评……每一期精心筹划的主题,都是对文化脉搏的深情触摸,让历史与当下在书页间低语、共鸣。2018年“闲情偶寄”专题里,薛冰老师的《李渔与〈闲情偶寄〉》与读者投稿的《书事》隔页相望,专业与素朴在此处共生;2020年汪曾祺诞辰百年特辑,“新书架”庄重推介《人间草木》,“专稿”却轻灵捕捉《聊汪曾祺先生的字:“我们那里”和“不着急”》,经典与逸闻相得益彰。这些编排里藏着前辈们的匠心:不追求大开本的张扬,只用32开的方寸,却容得下学者的深邃沉思,也珍视读者的烟火絮语。
上个月整理投稿邮箱,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跃入眼帘。最初的字句拘谨,如今已能从容谈《世说新语》里的魏晋风度。他在最新邮件里说:“是《阅微》让我将阅读的零光片羽,郑重落笔成文。”这让我想起有人在书评里写“《阅微》让我重新翻开落灰的经典”,有人在后台留言“每期封面都舍不得丢,像收藏季节的标本”,还有馆员说“它是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一头是书海,一头是生活”。惊觉,原来十五年间真有一条隐秘而坚韧的墨痕,如丝如缕,将无数未曾谋面却心意相通的人们,温柔系连。
此刻窗台上的绿萝又探出一茎新叶,嫩绿、微颤,却饱含向光而生的勇气。前辈们常说,做刊物如种竹,前五年看不见生长,根系却在幽暗处奋力深扎。而今,这丛“竹”已亭亭如盖,而我们这些后来者也正接过培土的工具。
十五载很长,长到足够让青涩的字迹生出筋骨;十五载也很短,短到每篇文章、每个标点,都还带着初遇时的鲜活。当新一期刊物的清样带着微温从打印机里缓缓吐出,油墨香混着阳光气息漫开来—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崭新的刻度。我们,连同所有热爱《阅微》的同道,将在这卷名为时光的长轴上,怀着敬畏与憧憬,继续书写属于阅读、属于思想、属于连接的下一个葱茏纪年。
【目录】
卷首语
墨痕纪年:初履与长望/范蓉蓉
专稿
《阅微》伴我十五载/徐廷华
尺幅之间 异彩纷呈/王慧骐
与金陵图书馆的读书小杂志《阅微》同行/周水欣
文笔
听书/甘正气
书房之美/刘绍义
枕边闻书香/程广海
一窗明月半床书/胡忠伟
俗世印象——冯骥才《俗世奇人》读后随感/张正
爱读
馆缘
走近图书馆的日子/刘月雄
新书架
赏读
访笺杂记/郑振铎
《阅微》往期主题总目
荐书
笔落人间:普通人的生命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