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馆报馆刊 > 阅微
第七十九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发布时间:2025-04-25
寻迹南京
范蓉蓉
  城市是记忆,是生活。在南京这座城市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朱自清曾写道:“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初次翻开《寻城记·南京》,字里行间仿若有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踏入南京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自此,一场探寻南京的奇妙旅程,在我的脚下徐徐铺展。
  某个闲适的午后,我走进了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乌衣巷,那窄窄的巷道正如书中所写,是通向过往的时光隧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年前的诗句瞬间在脑海中鲜活起来。抬眼望去,巷口的夕阳,如同一盏古老的灯笼,洒下昏黄的光,给整个巷子披上了一层怀旧的纱衣。晋代时,这里是王、谢两大家族的聚居地,那些身着乌衣的子弟,曾在这巷中穿梭,谈笑间尽显世家的风流与尊贵。走进王导谢安纪念馆,馆内的书法屏门,笔锋刚劲又不失飘逸;竹林七贤图砖印壁画,线条细腻,栩栩如生。
  见识过乌衣巷的魅力,我的思绪还沉浸在东晋的风云变幻中,却又想起了书中那句评价“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下次旅途便不自觉地朝着颐和路的方向前行。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枝叶相互交织。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落在地上,仿佛是时光留下的脚印。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民国公馆与使馆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街区内道路纵横,以各地名胜命名的街道充满了诗意,其间每一栋建筑都有着独特风格,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小巧精致,那些雕花的门窗、古朴的围墙,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我漫步其中,耳边似乎回荡起汽车的轰鸣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告别颐和路的民国旧梦,我听闻城南旧巷评事街有着别样的烟火气,便欣然前往。街道两旁,章云板鸭店、李记清真馆等老字号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里飘出的香味,混合着人群的嘈杂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评事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曾连接上元、江宁二县,自古便是买卖繁盛之所。明时,这里是皮市街,回民聚居于此,以牛羊屠宰和皮革制作为业;清时,它又成为灯市街、洋行街,灯火辉煌,商业繁荣;民国时期,这里更是报业街,散发着文化气息。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感受着脚下每一块石板的温度,倾听历史的车轮碾过的声响。北口的“笕桥灯市”虽已不复当年的热闹,但在南口的“熙南里”,我依然寻到了往昔的踪迹,人们穿梭其中,或品尝美食,或欣赏风景,欢声笑语,回荡其间。
  来到秦淮河畔,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见证着金陵的兴衰更迭。在这条河流的东南一隅,便坐落着书中提及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这座园区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150多年的风雨变迁。漫步在园区,历史的痕迹以建筑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散落在四周的机器遗迹、锈迹斑斑的铁架,在茂密植被的掩映下更显年代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蒸汽朋克韵味。金陵兵工展览馆内,丰富的历史展品和详实的图文资料,勾勒出中国军工的辉煌历程。园区内遍布着诸多各具特色的庭院大门,随意踏入一个都带来惊喜。由“物料库”改造的咖啡店,木质门窗与新中式标语完美融合,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气,吸引着人们驻足停留。晨光大道上的光影斑驳、树影婆娑,红色旋转楼梯的超高出片率,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复古与创意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南京的街巷,是城市的脉络,每一条都流淌着历史的记忆;南京的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根系,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沿着《寻城记·南京》的指引,每一次探寻,都是与世界“文学之都”的深情对话,是与往昔的美好重逢。在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里,似乎永远有探索不完的惊喜。
  

 

  【目录】   
  卷首语
  寻迹南京/范蓉蓉
  专稿
  铁轨上飞驰的长三角/周水欣
  一种“补偿性”旅行阅读/郝岚
  泸溪的烟火/王跃文
  一处有灵魂的风景——读张岱《西湖梦寻》/苗怀明
  文笔
  一群爱书的入,一座书香之城——《领读南京》首发式访谈发言回顾/王峰
  候春记(二则)/彭海玲
  亲爱的旅人/杨蓉
  爱读
  馆缘
  四季里的图书馆/郑元瑞 
  新书架
  影像
  “哪吒”奇迹的背后 ,是改变世界的想象力/王昕
  荐书
  温故·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