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文本细读、深度阅读及其个性化
钱理群
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人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就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深度了解。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钱理群,学者,本文转载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政协报》,标题为编者所加)
目录
卷首语
经典阅读:文本细读、深度阅读及其个性化/钱理群
专稿
外部规范与内心自觉之间——析《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颜世安
读《论语新解·八佾篇》/尘 盐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暂 停
文笔
萧乾与福斯特/李 辉
“最销魂处是金陵”:黄裳的《金陵五记》/秋 禾
少年时代的阅读记忆/徐廷华
清明/沈书枝
赏读
旅途/王统照
宗白华先生佚文一篇及佚信两封/万 宇
阅品
《经典常谈》序/朱自清
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
为什么读经典(摘选)/[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经典
文赋(并序)/[西晋]陆机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李白
荐书
温故·二0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