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非遗学堂”系列课程在金陵图书馆105教室开展了一次瓦当拓印的体验活动。
拓印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也称“传拓”、“捶拓”,是一种使用宣纸和墨汁印制文字、图案的技能。在照相术没有出现之前,拓印技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所拓对象的原貌和细节,再加上重复拓印又可以获得多张同样的拓片,其作用堪比印刷术。古老的拓印技艺流传不息,拓片及拓本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和珍爱。
课程一开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于瓦当的基本知识: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块瓦(也叫滴水檐),是古建的构件,起着保护木质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祥云纹、动物纹、几何纹等等,图案大致经历了意象瓦当、图案瓦当和文字瓦当的发展过程。随后老师还带领大家欣赏了众多拓印作品,包括瓦当拓印,金石拓印等等。


接着到了瓦当拓印的环节,拓印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折叠并浸湿宣纸,再用报纸吸附宣纸上的部分水分,然后将宣纸铺在瓦当上,用棕毛刷刷出纹路,并用纸巾吸干多余水分,准备拓墨。二是将拓包沾上墨汁均匀拓包上的墨汁,将上好墨的拓包一点点拓印在宣纸上取下拓片。最后一步,将拓片平面放置自然阴干即可。

瓦当拓印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品,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本次活动让孩子们领略到一张纸、一点墨,就可以使历史文化中的文字和图案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实物。通过课程,孩子们明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单纯依赖史书记载,悠久灿烂的文化也能通过像瓦当石刻这一类物质载体的进行传承,它们保存和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为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
(文/编:潘健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