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往返,春消夏长,前进的路,从不止步。4月15日,金陵图书馆与大无书画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诗与画“留白”玄妙探微》艺术讲座,特邀中国诗书画家邹大耳先生,于金图·八九零空间为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一场精彩分享。

诗画同源
中国艺术史上历来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诗与画在审美艺术上有诸多相通之处。“留白”之于诗歌正如布白之于国画,计白当黑,意境油然而生。
正由于诗与画在审美上有相似,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在画论、诗论中总会将二者加以比较鉴赏。本次讲座,邹老师以诗画共同的艺术手法——留白为主,分别从中国诗与画的关系、最高的境界留白、中国画中“留白”的探索、中国诗词中“留白”之妙、题画诗、品读几幅画中另一种“留白”六个维度,漫谈中国诗与画“留白”的玄妙之处,举一反三,引人入胜,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诗画相生的艺术意境。

艺术“留白”
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主流。
讲座伊始,邹老师引用苏轼观点,点明诗书与画境的互通关系,阐述了留白的概念,溯洄而上提出了创作的最高的境界是留白,并以自己在画作中留白的探索和创新,以及石壶、潘天寿、周京新等的作品为例,说明中国画中“留白”的创作手法,运用虚实相生处理画中的关系。再剖析李煜、李清照、王维、张舜民等人诗作中的留白意境,说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诗外之诗,诗外之情和诗外道理。
随后,邹老师由技入道,为大家展示中国美术史中的“留白瞬间”,生动举例,通过品读《韩少婴 湘江听夜雨 细细作龙吟》《邹大耳 为酒鬼酒诗画》《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几幅画作,以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题画诗与留白的“另一种可能”。

诗与画一样,人生也一样。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这就是“虚室生白”,是生活的大智慧!正是本着这种学习精神,邹老师对理论谙熟于心,坚持笔耕不辍,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且在诗画皆用心下功夫,在当代的画家中亦属难得。“江南画里听清幽,笔墨今生何所求。此意有情道不得,无声诗国诵春秋。”邹老师紧扣“留白”主题,例举诗、画多例从各个角度论说中国文化艺术中“白”的意象含义。对古人诗中留白的虚空提出与常人不同的释义,有自我见地,让大家颇为受益。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艺术之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期待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到金图·八九零空间中来,贡献文化艺术力量。
(文:林静雯 编:林静雯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