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下午14:00,在金陵图书馆一楼105教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教师、建邺区优秀青年教师姚远为“习经堂”国学培育班的学员和家长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古文观止》选讲课程。
本期课程,姚老师挑选了《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与《过秦论》(上)进行对比精讲。《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选自《左传·僖公四年》,讲述的是齐桓公伐楚后又与屈完结盟之事。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打败蔡国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攻打楚国。面临大兵压境的情形,楚成王先是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从春到夏,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的历史故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史记》《汉书》均有收录,全文分上中下三篇,旨在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其中上篇主要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然而如此强大的秦国覆灭,确实因为本身力量微小的陈涉,强弱对比中总结出秦之所以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课堂中,姚老师带领孩子们重温了文章中齐桓公、管仲、楚成王与屈完等历史人物的关系,尤其是《过秦论》(上)中涉及了古代四君子“孟尝”“平原”“春申”“信陵”,以及“苏秦”“张仪”“廉颇”“孙膑”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能人志士,也都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做了简单介绍,并重点阐释了“女实征之”“履”“缩酒”“窥”“蒙”“逡巡”等的大意。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孩子们不仅仅理解了这两篇文章的大意,更学会了将独立的历史事件放归置于历史的长河中,用历史的眼光去总结其中人物的得失与功过,并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分析如今的外交格局,这也正是我们开设国学培育班的宗旨所在。 (文/编:蒋倩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