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放射着耀眼夺目的光芒,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其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首《天问》,反映出先秦时代诗人屈原对天地自然和历史的思考。“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李白的组诗《秋浦歌》中的生动描写,它表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炼铁场景。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这样的内容,反映了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发射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第一个宇宙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号”,第一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体现出现代科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崇。金陵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书友会作为领读组织,围绕《诗词里的科学》深度细品,展开了系列活动。
线上导读丨诗词中的浪漫七夕
8月3日晚上八点,资深小学科学教师、复旦大学认证高级心理辅导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王夙莹老师为我们线上导读了《诗词里的科学》。诗词是感性的,而科学是理性的,诗词是含蓄的,而科学是直白的,诗词是夸张的,而科学是严谨的。那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诗词与科学,又是如何在这本书中进行碰撞的呢?通过王老师的导读,我们感受了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浪漫,也了解了宇宙的浩瀚。我们走进这些诗词,同时也要走出这些诗词,最终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诗词里的科学。
线下讲座 | 赏诗词之美 品科学之道——寻觅诗词里的科学
8月14日下午两点半,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科技活动部副主任、《科学大众》杂志资深编辑谢飞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赏诗词之美 品科学之道—寻觅诗词里的科学》的讲座。本次讲座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诗词的历史演化、寻觅诗词中的科学、诗词里的科学挑战。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谢飞老师从先秦诗歌、汉代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等方面,多角度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寻觅诗词中的科学”的部分则是从二十几首诗歌中挖掘科学的道理,谢飞老师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从生物、地理、化学、天文、物理等角度着手,带领读者一同解密。
专家品读会 | 当科技遇见文学:诗词美的发现
8月28日下午,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的“2022共读南京”全媒体品读会走进武定门青春书店,特邀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朱强品读《诗词里的科学》。书香南京大讲堂全媒体直播。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想象和文明礼仪。一首诗,是一种人文情怀,也是一种科学态度。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品诗词里的科学之道。朱强教授分别从诗词中的科学、诗词中的能量知识、诗词中的参照物、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诗词中的声学理论知识以及诗词中的光学理论知识六个方面为读者解析了当科技和文学碰撞之后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朱强教授的讲解带领读者体会到了文学和科学并不相悖,在某一个转角,它们可以瞬间相遇,深情相拥,美好的表达永远是科学最好的一个使者。
(文:钟婧茹 编:钟婧茹 审:徐昊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