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星火·薪火:12月巡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12-1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为深入落实中宣部《关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突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通知》,金陵图书馆特开设“点燃星火,传承薪火”栏目,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献礼建党百年。

  有那么一座城,

  在84年前的12月遭受了罄竹难书的暴行;

  有那么一个馆,

  让去过的人抑郁不平、刻骨铭心——

  它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纪念馆概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在邓小平亲自关心下,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

  纪念馆内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分别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

  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展览主题——“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黑底白字寓意: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这些铁的历史事实,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

  (1) 形势惨烈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

  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市内发生近两万起强奸、轮奸的暴行,大量公私财物被掠夺,死难者总数根据战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达30万以上,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

  (2) 世界声音

  南京大屠杀期间,二十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利用其中立国国民等特殊身份,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设置难民收容所,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以及中方人士一起,拯救了25万多中国难民。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美国《纽约时报》、《生活》杂志、英国《泰晤士报》、苏联《真理报》、中国《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作了大量的报道。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以及陆续回到南京的欧美外交官记录或秘密拍摄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当年亲历或目睹日军暴行的南京军民,留下了大量的证言。曾经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官兵,也留下了相关记录。

  (图片来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博)

  其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地将日军暴行拍摄下来,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影像。而用于拍摄的摄影机和影像资料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3) 希冀未来

  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审理与判决,做出了法的定论。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三、结语

  纪念馆的志愿者告诉我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能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因为纪念的不是大屠杀,而是遇难同胞,可以称为遇难同胞纪念馆或江东门纪念馆。”

  “你若不忘,他便活着。”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感谢资料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和《南京大屠杀史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