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下午,“江豚公益大讲堂”第三讲在金陵图书馆开讲。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副主任高天珩为大家带来了“长江里的鱼类”专题讲座,吸引了广大市民读者参与。高天珩老师主要长期从事长江鱼类保护、鱼类资源与生存环境、水生生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本次讲座主要包括白鲟和中华鲟的困境、长江中各种鱼类的大致介绍、以及长江鱼类面临的威胁和解决措施。
高老师首先介绍了白鲟已灭绝的现状并简单说明了白鲟灭绝的原因,之后便将目光转移到白鲟的近亲中华鲟身上来,在对中华鲟的介绍中点明了中华鲟是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中比较原始的鱼类。然后延伸至中华鲟的习性——洄游,由此介绍中华鲟现在产卵地向下游移动并且产卵量不断减少的危急现状。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高老师又播放了同学们自制的公益短片,短片以拟人的手法具体而微地展示了中华鲟和其他长江水生生物的困境,十分发人深省。接着对洄游这一概念进行解读,洄游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以及越冬洄游。
到了介绍鱼类环节,为了方便理解,高老师从大家常见的“长江三鲜”说起。“长江三鲜”包括刀鱼、鲥鱼以及河豚。这三种鱼类也具有洄游现象。之后高老师又提及中华鲥鱼的灭绝,还顺便提及了用来减轻水电站对鱼类影响的鱼道。这类鱼道主要在欧美的鲑鱼洄游中使用较多,我们仍在摸索。刀鱼十分柔软而且在长江下游也有分布。介绍河豚时还具体讲解了河豚毒素的作用原理和来源。顺便介绍了绿鳍马面豚这种豚类。然后依次介绍了鳗鲡、螃蟹、“四大家鱼”等具有食用价值的水生生物,这些生物都具有洄游的特点,然后根据性别繁殖上的特殊性,重点讲解了黄鳝、鲫鱼、小丑鱼等几种鱼类。然后对鲤鱼、胭脂鱼、鳡鱼、鯮鱼、鳤鱼、武昌鱼、翘嘴鲌、铜鱼、鱊等鲤科鱼类的分布范围食用价值等内容。还介绍了长薄鳅、泥鳅、鲶鱼、黄桑鱼、间下鱵、乌鳢、鲈鱼等等或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鱼类,在讲解中融合了自己观测的经历,社会对鱼类的一些误解,以及长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对比。
谈到长江鱼类面临的威胁和解决措施时,高老师先带着大家探讨了十年禁渔的可行性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其中举了青海湖中的裸鲤作为例子。之后对人工放流增殖的一些细节,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要点。例如在数量上不宜过多,品种上不能选择对环境有危害的等等。
此次讲座是金陵图书馆与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又一次合作。近两年来,双方多次通过展览、讲座、赠书等合作形式,向广大市民读者宣传和普及生物多样性和动物保护知识。作为2020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系列活动之一,“江豚公益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长江江豚、水生动物科研保护领域专家和资深工作者做客分享,以期形成全社会保护江豚的共识,将江豚保护打造成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图书借阅部)